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梦"为表述的中国实践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呈现的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现实性都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超越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实践意识,对中国人实现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3.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场域权力结构的特点包括两个层面,宏观上大学场域独立而完整,与政治场域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微观上大学场域内部权力结构合理,运行有序。我国大学场域权力结构的失调在于其场域属性未得到理性认识,场域边界缺失,场域内部权力运行异化。调适的对策须从更新宏观管理观念、探索间接管理模式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入手,提高我国大学场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其按自身的特定逻辑形成良性的权力运行和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场域的生成,并不是场域自我扩展的结果,而是大学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大学的独特性在于,它很少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困扰,因而有较大的自主性。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二律背反定律又表明,它必须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现代大学场域的遮蔽愈来愈明显,如何解蔽以促进大学场域良性发展,需要我们对大学进行再认识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产、传播文化资本的载体,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始终推动着教育资源再分配与师资结构再生产。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大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冲击着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使其体系发生着形态与属性上的转变。创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信息化治理,需要建立基于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框架,理清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形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组建矩阵式学术联盟;采取智慧型校本管理方式,搭建集成性校园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0.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信仰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共同体是与特殊身份利益关联的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师师、生生之间交往的场域。其文化结构是知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以知识精英为主导;其文化模式是权利和身份责任的结合,以身份责任为主导;其文化类型是熟人社会和新文化的结合,以新文化类型为主导。由于校园文化不可能封闭在"象牙塔"之中...  相似文献   

13.
知识资本化是知识场域与经济场域产生交集并形成知识资本化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以"求真善,明致用"的学术文化为本,与"求义利,合商道"的商业文化保持一定的张力;以"在矛盾中共生"为理念,形成在规范中求创新的大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运用布尔迪厄资本、场域、惯习理论,分析并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流传几千年没有中断且历久弥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的结晶,在中国社会文化权力关系中拥有根本性地位,因而是一种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产生于固定的场域,也受到固定场域形成的惯习的形塑,并在相互作用中包容、内化其他文化,从而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高等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理论视角,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调查研究对高等教育表面机会均等问题提出质疑,认为高等教育的表面平等掩盖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化本质;学校的主导文化是统治阶级的精英文化,由于文化资本的缺乏导致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处于文化困境之中;而惯习和场域的力量交织正是高等教育再生产社会与文化不平等的隐秘机制.布迪厄在研究中确立了其高等教育思想的价值诉求,即高等教育应实现社会正义,保障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著作《国家精英》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校是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揭开了在貌似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行动背后的不平等真相。  相似文献   

17.
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出发,选择D大学作为案例对不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如何通过审核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开题必过”是环境、制度、心理和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扩招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变迁改变了教育场域和科学场域的逻辑规则;经济资本、社会资本逐步渗透形成的结构性压力动摇了文化资本的核心地位;历史积淀中形成、现实情境中异化的行动者“惯习”打开了“开题必过”的阀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素质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从而使职业教育具备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文化再生产地位,以适应、契合社会与经济发展新需求。文章旨在探究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注重促进形成职教大学文化再生产场域,强化自主习得路径,注重融入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特征,构建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二三四”课堂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20.
陈岩 《江苏高教》2017,(12):35-38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