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在1901年提出“中国史”概念,此后直到去世前都特别重视《中国通史》的写作,并设计框架,进行了阶段性写作.由于《中国通史》工程浩大,梁启超实践了一条会通“专史”以成“通史”的写作路数.在专史中,又特别钟情“中国文化史”.梁氏意在通过史学写作来激励民志,为中国在世界史上争取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2 .本课程复习指要是依据《中国通史》(上)、(下)教材编写的,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教材使用林丙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学习参考书有林丙义主编的《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3.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够知道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历史内容。因此考试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对所学内容既要全面了解,又要重点掌握。4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共有四次作业,成绩平均值按1 …  相似文献   

3.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周谷城《中国通史》力图写出完整统一的中国历史,从体裁的确定到资料的取舍、文字的表述、篇章节的安排,都贯穿着这一撰述宗旨.其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通史家风”.  相似文献   

5.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穆《国史大纲》在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动因、主体等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历史的两种不同认识。《中国通史简编》强调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中国历史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合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史大纲》则力图证明中国历史是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以士大夫阶层为领导,于和平的环境中以舒齐的步骤不断进步,有异于在斗争中凸显其活力的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历史认识的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其撰述者用以考察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有别,另一方面则折射出面对历史巨变人们所采取的应变对策的不同。《中国通史简编》第一次系统地说出了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看法,而《国史大纲》则更多地代表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所采取的应变策略。不难看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受制于其历史观,同时也与其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历史前途的憧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于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沿革流变之中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它高度重视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把中国历史真正写成多民族的历史;它以唯物史观透视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它高度重视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给人物传记应有的地位。这部巨将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融于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国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分析。认为《中国通史》关于王昭君厦汲冢书考证之记载有误,并对其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8.
《简明中国通史》时间跨度大(自元谋人到新中国建立),内容多(囊括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大部),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对自考生的学习有较大难度,如果在自学过程中没有恰当的方法要想通过考试确非易事。为帮助考生学好《简明中国通史》,顺利通过自学考试,本文就自学该门课程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把握中国通史的基本线索《简明中国通史》的内容从总体上包括四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即原始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一、二章;奴隶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三、四、五章;封建社会的历史,含教材六———十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相似文献   

9.
《学子》2004,(8):42-42
1940年新春伊始,有位著名学者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他就是范文澜(中国历史学家,1893-1969)同志。范老一家三口人住在一所窑洞里,洞虽不大,但用途颇广,寝室、书房、客厅、餐厅和厨房全在里头。最里边支着一个大床铺,前面靠窗处用几块木板钉上四条木棍做成一个大案子,算是工作台兼餐桌了。桌后贴近墙壁处摆一个长方凳子,范老就坐在这个凳子上,开始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的写作。范老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一盏小油灯,而且常常只能点蓖麻油,烟雾腾腾,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范老总是埋头在这昏黄的油灯光下写个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通史》课程是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史方向)的选修课,是小教专业(科方向)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分为1、2两部分,共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在此仅就《中国通史》(1)部分进行复习提示。  相似文献   

11.
2013年重庆卷第2题: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相似文献   

12.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不仅饱含他本人的心血,在史学思想和编纂体系上,还与毛泽东的支持和关注密不可分,这使得这部通史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史讲义》,由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中国通史讲义》协作编写组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之后,鉴于当时师范院校中国通史课尚无适当教材,78年春由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师专、台州师专三校发起,邀请省内各师范院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了这本讲义,供高校历史系科以及其他文科专业作为教材,并为中学历史教师和干部、青年提供参考、自学用书。初稿完成后,曾经过两次集体讨论、修改,于1980年7月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通史研究与编纂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体系,一是放弃这种体系,或重构中国通史新体系,或编纂中国通史新著。但究其目标,都是旨在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张,强调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要重视民族的史学遗产,要切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在他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中,他提出了诸多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创见,并尝试运用史学文献的资料阐述理论问题,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7.
杨翼骧先生晚年曾有言:“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有‘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之语,还应该补上一句‘尽心育后学,胜著等身书’。”(《学忍堂文集》自序)杨先生作为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除了在学术上不断耕耘之外,同时亦欣慰于自己身为“教书匠”尽心尽责,培养出诸多学有所成的得意门生。《中国史学史讲义,)(2006年3月出版,下简称《讲义》)一书作为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义》丛书之一,正是先生多年从事史学史教学工作的心血结晶。《讲义》根据姜胜利教授1981年和1983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在整理过程中整理者尽量保持了原貌,因此仔细读来如有现场聆听先生教诲的感觉。虽名为讲义,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名师讲义》丛书序),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白寿彝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里极有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国内众多的史学家对中国通史编纂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历经了20个春秋,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最终于世纪之交完全出齐,实现了几代专家学者编写新中国通史的愿望,并且开启了新的世纪编写中国通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前些天为《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季老再次重申应提倡“大国学”,引起出版、学术、教育界的关注。季老倡导“大国学”。并非始于今日。五年多来,他虽然一直在病房休养治疗,却始终关注着社会上“重振国学”的热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老交流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教材是决定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都必然注重相关的教材建设。就我执教的西南大学(原西南师大)历史化学院看,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的头两年,曾在不同时期选择过范澜的《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作为中古史教学的教材。这些各有特点的专,曾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时间推移,曾起了重要作用的教材,有的观点渐显陈旧,有的结构不尽合理,更为关键的是它们皆无法吸收近几十年的新研究成果,所以重编高质量的新教材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