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考试,最初是作为一种教育评价和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国家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考试的功能也逐渐增加,考试不仅是发挥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考试往往还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正是基于考试所具有的对稀缺资源调节、分配功能,导致考试作弊与考试紧密相伴,屡禁不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教育评价演进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古代的人才选拔,还是近现代的教育测评,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评价不变的追求。科举制度:开启中国教育评价的起源。我国自隋炀帝大业二年置"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分科选拔、逐级考试,其考生来源、考试科目与方法、录用程序等方面,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科举制度,这可以看作中国教育评价的起源。科举制度采取"怀谍自进"的方式,允许各阶层人士自由报名参加,经过国家统一考试,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准则选拔,任何人都不得例外,对过去极不  相似文献   

3.
学校考试中的心理行为与调控安徽师大教育系龙文祥考试是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从检查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直到像高考这样大规模的人才选拔,都离不开考试。从心理学来看,考试过程无论对主试还是学生,都是一种心理活动。本文试对试卷的编制、...  相似文献   

4.
一、对考试的功能、考试改革的价值以及所依赖的条件的理性思考1.考试的功能考试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作为学生反馈学习状态、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和学校监控教育质量手段的考试,有着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筛选与鉴定适用人才的选拔功能。就这两种功能而言,评价功能与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有较强的一致性,而选拔的功能的表现性较差。这是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到高一级的学校,而无需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因而小学考试应作为评价的工具,而…  相似文献   

5.
卢致杰 《中国考试》2024,(1):103-108
第七届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于2023年10月27-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主题为“评价改革与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本届研讨会设立1个主会场和5个平行论坛。主会场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改革,内容涵盖教育考试评价中的大模型构建及典型应用、数字化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影响、智慧考试与智慧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选拔、高考综合改革与招生录取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和认知大模型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平行论坛涵盖高校招生实践与创新、人工智能与智慧考试、教育测量与评价、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考试科研与招考改革高质量推进5个议题。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考试机构、高中学校及有关科技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共襄盛会,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教育考试与评价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教育考试现代化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教育考试现代化。推进教育考试现代化,不仅要充分关注我国教育考试的传统与积弊,又要客观评估教育考试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形成符合我国现实的教育考试改革之路。中国式教育考试现代化需要立足于通过教育考试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服务科技创新与人才选拔培养和引导育人模式变革,关注协同推进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加快招生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带来的蓬勃动能。  相似文献   

7.
运用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国考试》在2004-2022年刊载的2789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考试》专业特色鲜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改革”“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技术”等领域是期刊关注的研究热点。《中国考试》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考试改革与发展实践紧密契合,对人才选拔和教学评价的政策生成、实践与改革起到了反馈作用。《中国考试》高发文量作者广泛分布在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地方考试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单位,伴随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发文的比例逐渐下降,考试专家学者与高校教师发文比例不断提升,表明我国考试研究环境正不断改善。依据计量分析推断,考试改革研究、考试测量与评价和数字化变革会长期成为未来考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考试的功能 考试作为人类社会母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不同于其他子系统的多种固有功能。在人类社会中,考试是实现教育目标、开发和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考试已经这样稳固的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或者圣诞节更无可能”。在现代中国,上至国家,下至各行各业各单位,更把考试作为科学、公正的评价人才、认定人才、选拔人才、录用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剑桥评价从国际视野的人才观念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公民、信息交流技术和关键技能等课程,并与学科内容结合进行培训和考查。将中等教育的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质量评价、选拔评价和精英评价,实现特色选拔和个性化评价。同时,进行了计算机化考试的探索,科学、合理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考试评价。  相似文献   

10.
自从隋唐开办科举以来,用考试来制约教育,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由于考试直接影响教学和选拔人才,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影响学校教育的有力杠杆。素有“科举有甚于十万督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灵魂,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目前的研究生选拔考试对创新性的考察不够,本文对研究生招生考试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选拔上,从评价体系、复试环节、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考试承担着区别人才、选拔人才的重任,尤其是高考,在目前的中国有着决定人生的意义,其重要性就被绝对的强化。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导向,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考试指挥棒”效应。那么发展教育,建立合适的教育考试体系...  相似文献   

13.
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陆续实施保送生、高校少年班、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招生等考试招生政策,成为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补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关键是要在招生录取方式上处理好统一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在选拔标准上兼顾全面发展与学科特长,在选拔主体上促进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协同,在选拔时点上实现早期识别与动态筛选的结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需要重新审视社会正义理念,完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科学性、公平性、持续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徐峥 《宁夏教育》2009,(7):135-135
教育与考试关系密切,教育离不开考试,适合的考试可以推动教育发展,不适合的考试不利于教育发展。如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有人把现在的教育和过去的教育完全划分开,把过去的教育称为应试教育。完全否定过去的教育。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能说过去的教育存在不足,实际上教育永远有不足,不能完全否定过去,过去也有特长选拔教育,教育制度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了众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虽然我国认识到过去的教育存在不足,试图改变,但是评价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考试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考试的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在评价教育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却很少改变。不仅教育活动离不开考试,而且其他社...  相似文献   

16.
视野     
《人民论坛》:从高招制度看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尽管考试有很多弊病,但至今还没有发现比考试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  相似文献   

17.
考试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而招生关系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本刊"考试与招生"栏目,长期聚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及高中、高校的招生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考试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考试是中小学教育教学长期实行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考试仍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及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意味着取消考试制度,不要以考试作为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分界线。考试不是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而作刘书芳中国是考试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考试历史。我国不仅是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也是最早采用考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国家。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的选拔、考核以发现、培养和任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就已经...  相似文献   

20.
考试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而招生关系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本刊"考试与招生"栏目,长期聚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及高中、高校的招生选拔考试,既关注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政策探讨,也关注微观层面的试题命制及质量分析报告。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