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6年8月13日爆发的郑家屯事件引发了中日间旷日持久的郑家屯交涉。中方外交总长的缺席直接迟滞了交涉的进程,使中方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境地。经过内阁的三次提名、议会的两次否决之后,清末民初德高望重的外交家伍廷芳临危受命,巧妙运用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阅历和外交技巧,较为妥善地解决了郑家屯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侵略势头。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日贸易与中国的国际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895年至1931年,中国对日贸易连年逆差,尤其是1905年以后,巨额的贸易逆差大大加剧了中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与中美、中英贸易相比,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时间最长;而就贸易平衡角度而言,中英贸易造成的贸易逆差最大,影响最恶劣。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中日琉球交涉占有特殊的地位,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交涉中的表现为世诟病,然考诸史实,李鸿章虽在琉案发生之初持消极态度,但后来他坚持“兴灭继绝,护持弱小”的原则,否定日本灭之琉球的两分办法,提出“存琉球”案以复国的两分琉球主张,并反对总理衙门与日使草签《琉球条约》《配加条款》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杨晓 《教育科学》2005,21(3):51-55
本文以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心理变迁为切入点,探讨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建立的文化心理意义;传统文化心理式微与蜕变的历史轨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式微的文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中的社会教育,是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中日社会教育关系经历着教育交流与教育侵略两个密切交织的过程,呈现出模仿、借鉴、学习和教化、奴化、日化两个既有阶段性,又互相渗透的双重特点。总结历史,我们既不要夸大教育交流的作用,而掩盖其侵略的一面;也不要只谈侵略,忽视其积极的影响。只有以史为鉴,走教育交流之路,才能够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地方外交交涉机关的存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与海关道一起形成了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三位一体体制 ,地方督抚处于这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1910年 ,清朝政府在有交涉省份设立地方交涉使司 ,以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 ;1913年 ,北洋政府则撤销各省的外交机关 ,建立直属中央和地方交涉机关 ,但地方交涉机关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局面并没改变。地方官员办外交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虽然有强大的行政官僚体制,却没有独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具体事务的管理。在近代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在经过了百日维新、清政府立宪的行政体制的萌芽阶段,为此后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踏实了路线,加之经验与实践的总结,对行政理论的升华带来了无尽的影响,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通过百日维新及清政府立宪,简要分析西方的法律文化思想对我国晚清时期行政体制思想的变迁的影响,以及对未来行政思想的进步所提供的理论财富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9.
同治十三年日本出兵侵台,钦差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福州至台湾之间电报,以通消息。后因沈氏调任两江总督,而未及实施。光绪三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奏准设立台湾电报,并建成自台湾府城至旗后和安平的两条线路,总长九十五里。这是中国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其中包括台湾电报的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甲午战后,台湾割让,李经方据理力争,拒绝了将闽台海底电报线移交给日本的无理要求。此后,中国与日本进行长达数年的交涉,最终迫于形势,不得不将闽台海底电报线让售与日本。  相似文献   

10.
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则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也是近代大国崛起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对在近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中日两国在发展近代教育所作的努力进行比较,试图阐明教育对近代日本崛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的新型产业,蓬勃发展。近代上海之所以成为当时中国都市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与其当时的城市形象有着很大的关系。用近代上海的城市形象,来探析当时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并能给当今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宁波商人对上海的经济近代化产生过重要影响。鸦片战争后,它们在上海创办了一系列的工商实体,尤其机器、火柴、化工等业取得显著成就;它们在上海倾注了大量资本,并对倡设的钱庄进行职能、机制的变革;宁波商人中有大批买办,但他们有很大的创建新式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宁波商人可称是上海近代化重要开拓者、创建者。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民权等思想的取舍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小说中,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而都市民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上海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小说描写上海民俗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洋场风情。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上海都市民俗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起用了一批旧长崎唐通事。19世纪70—80年代,以郑永宁、吴硕、颍川重宽等为代表的旧唐通事,作为赴华使团或驻华使领馆内翻译、外交官、汉语教师等,以不同形式在日本近代对华交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该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长崎唐通事这一翻译职能集团从近世到近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两国都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法制的过程,但两国的学习效果却相差悬殊。日本学习西方要早于中国,且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学习了中国一千多年之后,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在教育立法领域远超中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日本的,这也为中国教育立法走符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西欧社会转型过程中,天主教是一种保守的中世纪势力。但通过对近代早期教皇的财政政策的研究,证明教延本身也存在着制度变迁,其变化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反常的逆流。从它采取的卖官鬻爵、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来看,当时罗马教廷就已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即它的实际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依赖其等级特权为生到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度日。教延的经济生活与经济原则也因之发生改变,而被纳入新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原则中去。  相似文献   

18.
1843年上海开埠后,电报电话作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便捷的通讯工具,首先传入并逐渐扩展至江南地区,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是否向中国索要版权同盟的论争。这场论争直接催发了1902-1903年中日商约谈判中日本版权保护条款的提出,形成了日本向华索要版权同盟的要件,也进而影响了中美商约谈判中版权双边互保的话语形态与内容。清政府与日、美签订的有条件支持和有限保护版权条款,是近代以来中国版权国际保护历程上独有的话语,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发生在同一时期,可结果却反差很大,其中原委值得深思.关键因素在于:朝鲜问题对两次交涉影响不同;清廷对伊犁和越南战略考虑不同;俄法的和战决心有差异;清廷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