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其路径可以是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恶化的忧患意识、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环境友好的道德意识、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生活消费的理性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武装头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把国情教育融入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开展生态行为文明实践锻炼,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的生态伦理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的生态伦理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体系不健全、内容体系不完整、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导致教育成效不明显。为了提高大学的生态伦理教育成效,必须从宏观上制定生态伦理教育的策略,也就是要将忧患意识教育与生态责任教育相结合、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与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生态世界观教育与生态化行为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他们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一是要使大学生建立起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二是要使大学生建立起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三是要使大学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本文在探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重新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全球生态意识和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科研活动等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莺 《辽宁教育》2014,(11):47-49
忧患意识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高度统一。在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忧患意识的觉醒,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要认真汲取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全面树立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积极开创生态文明时代历史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陈莺 《辽宁教育》2014,(6):47-49
忧患意识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高度统一.在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忧患意识的觉醒,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要认真汲取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全面树立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积极开创生态文明时代历史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实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增强环境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进行课程整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打造绿色校园,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舆论导向;开展社会实践,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奢侈消费、劣质消费及一次性消费现象不断提示我们,很多人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忧患意识不强。在学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还未形成常态,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有待完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把生态文明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要有针对性,依据国情和大学生的实际以及生态文明的特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包括:开展生态国情教育,唤醒忧患意识;正视矛盾,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揭示系统联系,培养整体意识;抵制浪费之风,树立节约意识;心灵熏陶,提升自然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渊源,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重要来源以及合理借鉴,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有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大学生是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但目前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刻,所以有必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对大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重新构建高校的德育体系,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调整思维。要树立全程优化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优化、系统设计,并注重过程控制。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前提,强化忧患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法治意识,在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思维的指导下,努力营造法治氛围,强化产业控制,同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参与意识、生态节约意识、生态消费意识及生态法制意识的描述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上较过去有所提升,但在具体指标上如性别、学历、政治面貌、专业性质、专业类别、院校层次等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指引。我国在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上突破了传统机制的束缚,取得了诸多进步性成果,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环保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保障,并不断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文化素质和意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理念的结果,也是发扬我国传统优秀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更是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必然趋势,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传统养料和多维的科学内涵。这一新思想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对建成美丽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于全国乃至东南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因此,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增强民众忧患意识,强化生态文化,以建立健全科学决策评价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等为前提,以“以德治理”为补充,搭建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引领经济和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传统技术创新观念上的缺陷不可忽视。传统的技术创新过于强调向自然界索取,过于强调经济效率,过于强调功利性等,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缺陷进行反思。目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技术创新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消费者的推动作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