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96-98
以"情理"和"治理"的融合为理论基础,基于"情感管理"与"制度约束"有机"耦合"的视角,对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构建进行了论述,旨在梳理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建构思路,为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有效转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它既是规约自然情欲的最强动力,也是对人的"类本性"的最好表达,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其联结动力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理性独大的文明忧患之一就是人的自然情欲无限膨胀、情感的伦理合同功能遭到弱化,以致于现代人对伦理实体的"精神家园感"遭到消解。如何超越理性独大的文明困境为现代人构建美好生活?儒家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为我们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对话范式"重新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对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责任共同体,师生双方在普遍化原则的指导下,以理解为核心,以语言为沟通媒介,通过理性互动,真诚、平等地对话,能实现二元共生,达成共识诉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以来的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先后演化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范式,它们分别被称之为"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这三大范式在时间顺序上有着前后更迭和转换过程。从各国实践的角度看,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重叠的情形。然而根据其核心价值、学科依据以及实践操作,从不同层面观察,三者的确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区分边界。这三大范式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公共事务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当前的确迫切需要对这三大范式的基本内涵加以清楚的梳理、对照分析,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国际公共管理发展潮流的方向,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公共管理发展的自觉性。本文尝试对这三大范畴的主导时期、学科背景和实践模式加以剖析,并对各范式的核心要素和各自特点加以概略对照,以便有助于对三大范式要义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得"伦理倚联思想是社会伦理价值精神合理性的生态整合点和互动点。高校毕业生须依托主体在知、情、意统一基础上内化外在的社会倡导性道德规范以成就和完善自我人格,形成高尚德性。学校建立毕业生求职诚信档案并将其纳入学校的网络化管理机制中,追踪毕业生的诚信就业状况,统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形成毕业生就业监督机制。"德""得"相通呈现良性和谐的互动状态,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信念,也是一种让无德之人终将不得的世俗性践履。注重利益意识在主体的就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功能和导向作用。整合作为他律机制的社会舆论和各方力量,加强作为自律机制的学生主体自身道德品质系统的建构,实现学生主体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和内化,并上升为其自身的善良意志,进而对就业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进行把握和掌控,并在两个机制良性互动过程中促进公正、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的最终生成。  相似文献   

7.
马明奎散文作品是个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宏观地对其内容和形式作一些粗略的抽绎和勾勒,建构马明奎散文艺世界范式,确立三个心理层次-家园情结,红楼情怀,学人视角,形成一个情理网络-全息立体艺术网络,产生二个艺术张力-意象艺术张力,情理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已经与伦理学日益结合,出现了“管理伦理化”的趋势,管理伦理也因此被称为卓越管理的“黄金法则”;在管理伦理理论的视野中,高校学生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基本伦理原则:公正原则、平等原则、人道原则、幸福原则和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全面素质教育时代,在大学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新的形势下,建立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契约化管理是实现大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和学生双方权益的需要。构建大学生契约化管理模式对于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学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结构和其运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即"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公民监督的提升在当下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不失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个案村的描述与分析,指出贫困山区的流动人口在挣脱土地和乡土规则的束缚之后,并未融入新的生活秩序之中,反而在异地处于边缘性的境地.这种无序的经历内化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铸建成反秩序的行为"规则”.当他们回流后,这种"规则”进入乡村,冲击原有的规则体系.而目前的村级治理对此束手无策,从而导致村治秩序的震荡.笔者最后指出,只有将外出务工带来的利益期望内部化,将人口流动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实现村治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行政道德以公正和正义为基础价值观,是行政人员对一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进行评价、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具有深层次、基础性的引导和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行政道德立法等途径来防止行政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责任伦理是责任行政的核心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伦理规范的模糊性以及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和伦理性,使行政人责任伦理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必须通过行政人格的提升、良好环境的生成以及机制的健全等,使行政人摆脱责任伦理困境,从而构筑一个行事以公益、正义为中心,内省以责任,外达于服务,和谐为实践基础的行政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4.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行政伦理建设的认识过于理性化,认为它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和为道德而道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片面、脱离实际从而不能有效指导人们道德实践的理论.只有走出道德自律论的误区,构建有效的行政伦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5.
周旋 《科教导刊》2019,(7):185-187
基层公职人员作为我国公共服务最基础的细胞,虽然微小,但是却输送着血液,缺一不可。这一群体是政府最基础公职的具体执行者,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实施者,其伦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感,也影响着政府政务执行的情况。因此加强其行政伦理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队伍的人才梯队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具体实施,更是在现阶段提高基层公职人员行政执政能力的道德要求。本文主要调研Y县在基层公职人员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初步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大学经历了一场治理结构再造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先后出现了两种大学治理范式:第一,回应民主诉求范式;第二,提高绩效范式。目前正处于从回应民主诉求范式向提高绩效范式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德性论与规范论是师德建构理论总体分析框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二者的激烈碰撞致使师德建构中出现了教师价值混乱、知行脱节、主体性丧失等问题。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考察师德建构的实践路径,可以突破规范论与德性论的藩篱,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伦理是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行政伦理模式,是对传统行政伦理的超越.这种超越也对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能够应对现实情境中的行政伦理行为的监督体系.这一目标需要依靠行政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
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规范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诚实和正义、专业和敬业、效率和规则、依法和守法、为公共利益服务等重要内容。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行政伦理规范经历了一个制定、修订和发展的过程,并始终重视其管理和实践。美国行政伦理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