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要素评价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参照语文评价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事实进行的价值判断。语文要素评价包括三个维度:语文教学的目标维度、语文教师"教"的活动维度、学生"学"语文的活动维度,它直接指向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语文要素评价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实证性三个特征,采用三段式评课策略、追问式评课策略、COP式评课策略三种评课策略。研究语文要素评价的维度、特征及策略,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语文要素评价的认识,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听评课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师生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评估和改进的过程。文章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尝试通过研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论的听评课策略,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理论的优势,为当下中职旅游专业听评课改革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2013,(10):39-40
传统的评课往往只有评课者的他者视角,而没有被评者的教者视角,且形式单一、无合作。而"复盘式"评课,以教者为主体,汇聚集体智慧,搭建研究框架,探求研究节点,提升教学效度,集教学叙事、理性分析、行为指导与实践重构于一体,把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引向目标落实,使评课有了具体的抓手,有了明确的指向,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评课的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教师教,还强调学生的学,要尊重诸多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听课评课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鉴于此,本文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评课有效性的方法,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评课提供帮助。一、评课存在的问题分析1.评价思路不清晰。在实际的评课工作中,一些评课人员在进行评价时,通常会说"讲得不错,挺好"等套话,但是到底是哪里好,好到什么程度,却没有清晰地阐明。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评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评促教,教评相长"逐渐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识。因此,提高教师的评课素质,是摆在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评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评促教,教评相长"逐渐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识。因此,提高教师的评课素质,是摆在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听课、评课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听课、评课还存在着目标观念模糊、"评教""议学"失衡、问题意识薄弱和学科理解欠缺等诸多问题。有效地发挥校长听评课对教学的领导作用,需要我们强化学科理解,完善评价视角,增强问题意识,引领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8.
一、根据标准,把握内容评课是从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检测到的情况出发,以"评"促"教"。因此,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评价标准,把握点评内容。1."教学目标"一定要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有效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因此,评课一定要评教学目标。一看教师  相似文献   

9.
作为评课者,单一的评价教和学都是片面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转到以评学为重点,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解剖课堂,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效果来作为参考,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这才是评课的真正目的。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四个维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角度、学习角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同行听课评教作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具有促进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监督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但在同行听课评教制度实施中,由于理念与操作上的诸多原因,同行听课评教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式听课,盲目性评价;重听而忽视教研,缺失听课自省;评课主体颠倒,新手听优秀教师的课,以"听"代备课;过于偏重评课,缺失教学激励等。基于此,通过分析同行听课评教制度的不足,为我国学生评教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韦有强 《小学语文》2010,(12):31-32
在校本教研和教学研讨活动中,评课是重要的一环。然而,在评课中,大家的评课着眼点往往放在评“教”。我认为评课也应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来评,从学生“学”的状态、过程、收效来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以达到改进教师的“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评课往往只有评课者的他者视角而没有被评者的教者视角,且形式单一无合作。而“复盘式”评课,以教者为主体,汇聚集体智慧,搭建研究框架,探求研究节点,提升教学效度,集教学叙事、理性分析、行为指导与实践重构于一体,把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引向目标落实,使评课有了具体的抓手,有了明确的指向,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评课的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3.
章洪光 《考试周刊》2015,(32):72-73
本文通过师生问卷的调查分析,在分析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和传统"重教轻学"的课堂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草根式课堂研讨,制定了"以学评教"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量表、观课表,提出关注学习状态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实践性策略:设计课堂观察表,团队分点评课,转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评教"的评课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评课",就是指对课堂实施情况的整体评价。评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很有必要,也很有实效,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有时我们的"评课"也显现出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建立关于"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把它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的范畴,让"评课"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呢?一、确立评课的新理念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程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关于评课的要素和标准似乎很复杂,  相似文献   

15.
集体听评课,是指作为各评价主体的同级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就问题及原因、解决办法等进行点评与讨论。它在当代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同级教师平时重"教"轻"评"、同级教师间领导核心的淡化、同级教师教学自我的丧失等问题。目前的集体听评课之所以还难成气候:一是片面认为教师的评课素养不高难以胜任评课工作;二是上行下效的固定思维根深蒂固;三是缺乏对"集体"的精心打造和费心管理。但是,基于集体听评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对教师进行评课相关策略的培训、制定集体听评课制度、创建滋养集体听评课的教师合作文化等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评教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思、评课和学校评估,其中主要的是教学反思和评课。评课是其他教师对一节的评价,因为很多时候年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我感觉不错,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上课教师本人却不知道,通过其他教师的提醒而改正过来。  相似文献   

17.
学校领导、教研员都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后少不了要进行一番分析、指导、评价,这就是评课。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课呢?笔者认为评课应把“指导教学,提高教师”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评课不应把重点放在对某节课优劣的评价上,而应把这节课当作“素材”,通过评课不仅使教师知道这节课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教学效果和教学基本功两个方面,浅谈多人同课异构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可操作的听评课的思路与方法,为教师们的听评课提供借鉴.教学效果方面,包含对不同课堂学生积极思维状态及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情况的评价;教学基本功方面,侧重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教授行为设计及教师气质表现等三个角度谈听评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复盘式"评课是一种基于事实、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的新型质性评课范式。它克服了经验式评课的主观性,改进了定量式评课的繁琐,既有对教学事实的真实回放,又有对教学行为的溯源归宗;既有对教学过程的清晰审视,又有对教学改进的深度思考;既有评课者的他者立场,又有执教者的教者立场,因而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者的设计意图、课堂的真实面貌,执教者、听课者和评课者都能在议课、辩课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所谓追问式评课,就是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追问式评课是语文教研活动的新取向,它对于促进语文教师成长,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追问式评课至少应有教学指向、教学形态、教学效果三个维度,通俗地说,即教师课前想教什么、教师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在追问式评课中,教学指向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是评课的出发点;教学形态作为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是评课的焦点;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是评课的落脚点。从教学形态、教学指向、教学效果三个维度来追问,是提高追问式评课质量的根本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