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快乐阅读》2013,(20):76-77
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  相似文献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名学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学名。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  相似文献   

4.
《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两部代表作品。《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累资料,付出了三十多年心血所编成的一部巨型读书笔记。《日知录》的体例,是一种札记性和考据性的笔记文。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部著作用“日知”二字命名,表明顾炎武对自己知识来源的正确看法。《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他从二十七岁起,历时二十四年(1639--1662)读书数万卷,往来南北作实地调查,曲折行程达二、三万里而编定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毕生勤奋好学,读书不辍。无论在童年还是晚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均坚持读书。毛泽东曾自述道:"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其读书方法是标记批注式阅读。他每次读书,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或画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抗日战争时期住在延安的那段日子里,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书,他在这些书的许多段落、章节也都作了圈点与勾画。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一直陪伴他的那套乾隆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7.
《音学五书》是顾炎武关于音韵学的研究著作,其中,《唐韵正》卷帙最多、用力最勤。他对《唐韵》中字的上古读音进行了考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唐韵正》中顾炎武证明单字古音时使用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将书中的证音材料归纳为六类:韵文、异文、谐声、声训、注音和方音,并探讨此书的研究价值。同时,顾炎武在对证音材料的选取时代和证音材料的具体分析两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对教师教育素养和学生学习愿望的重要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不仅如此,他还认  相似文献   

9.
孙子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光《三国演义》就已经看了五个版本了。他指着书柜里的许多书骄傲地对我说:"爷爷,您看,这些都是我读过的书!"也许是他看书多的缘故,小小年纪的他常常语出惊人,逗得我好开心。  相似文献   

10.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由《黑龙江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哈尔滨市部分小学教师读书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会上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了对读书的一些心得。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的执行总编辑魏永生老师主持了座谈会并首先谈了读书与工作与个人修养的关系,跟大家分享了他读《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的一些感受。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果乃玉老师讲述了她的读书经历。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祁敬伟老师从"我是一个爱书人,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在书中感悟着人生的哲理,我在书中发现自己,读书读出语文老师的人生"五个方面谈了她的书中人生。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舒艳春老师谈了她是如何通过读书来积累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形成教育理论功底更好地去开展教研工作的。哈尔滨市花园小学翟露老师从16岁起开始读《红楼梦》的经过与心得令人耳目一新:随着时间地不断推移她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去读,渐渐地去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寻找自己与文中主人公的共通点,从而去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深层次地去解析红楼。(见本期翟露老师的文章"我的‘红楼’情结"。)复华小学的王传贤老师说了如何通过读书提升个人自身气质,积累丰厚的底蕴。新阳路小学的蔡生老师介绍了他是如何将读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必须"转变成...  相似文献   

12.
我的孩子很爱读书。5岁半的他已能阅读很多文字,理解力也较强。孩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得益于我们从小对他的培养和熏陶。 早在孩子1岁的时候,我们就常给他买书,主要想让他从小就拥有自己的书籍。那时候,他把书当玩具看待,我们就给他买撕不坏的手掌书。这些书画面鲜艳,文字不多,而内容基本都是经典、美好的童话故事,比如《丑小鸭》、《野天鹅》等。孩子的小手托着小小书,像模像样,虽然有时把书都拿倒了,还经常对书进行破坏,但我们认为,这都不要紧,在折腾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对书的感情、感觉呢。  相似文献   

13.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14.
<正>戏文中常把"学校"称"南学",如《三娘教子》薛倚哥:"薛倚哥在南学懒把书念,怀抱着圣贤书转回家园",又如《铡美案》包文正:"送你儿南学把书念,只读书来莫要做官",再如《花亭会》张梅英:"我二老待他恩义重,送他南学把书攻",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那么,为什么称南学?南学又是什么意思?古学校还有哪些称呼,本文拟作一考释。  相似文献   

15.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6.
<正>曾国藩在《谕纪泽》中谈到读书之法,说有"看书"和"读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朗诵。他认为读经书和李杜等人的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极大地肯  相似文献   

17.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1930年11月2日写的《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他说:"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  相似文献   

18.
<正>大凡有成就的学者,都得益于书目的指导。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垣教授十三岁读《书目答问》。后来他在给学生谈他的读书治学经验时还谈到《书目答问》,说:“我一看,觉得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余嘉锡先生作学问也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他指导他的学生来新夏以《书目答问补正》作为目录学的入门读物。曾国藩读书也非常讲究择书。他在《圣哲画像记》中说:“书籍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历史和事实证明,利用书目选择阅读是最便利、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9.
背诵是学习语言,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视背诵。元朝程端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要下苦功夫读书,书读多了,书中的语言就会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平时说话、作文中就能应用自如。宋朝的欧阳修,小时候给自己订过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诵三百字。过了几年,他把《论语》、《孟子》、《大学》等书全部背熟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了好多名著,年轻时就成为现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和巴金的学习经验证明,背诵对于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即位为梁元帝。萧绎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能文善书画,生平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梁元帝集》。萧绎十分爱好读书,尤其喜欢文学,曾言:“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还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读书是萧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也因爱读书而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著有约400卷学术著作,而且对诸子百家无一不通。《梁书·元帝本记》称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萧绎从12岁开始,便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