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内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对该实验提出了活动建议:"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口腔中的化学消化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2.
"镁和铝"实验教学的改性和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究是"镁和铝"一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如何改进和补充现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相关实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1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一节是"植物种子的萌发".该节要求描述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学习本节需要前四章中的知识、技能、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等作为基础.本节以及本章的学习也为后两章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食物的来源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教学内容及分析"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并且,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欧群 《化学教与学》2012,(12):68-69
一、内容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一节内容是第六章的重点,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究。三个实验分开做,及时交流,评价,效果更好。在实验设计方面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引导。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学生在能力培养方  相似文献   

6.
<正>1设计思路《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是实验探究课,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  相似文献   

7.
吴慧 《中学生物学》2013,29(5):37-38
1 教材分析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必修I模块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利用.本节教学内容篇幅不长,但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与渗透却十分紧密,需要学生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该节内容在本模块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也相当明显: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主动运输需要的能量从何而来、为什么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动力车间"等.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的知识,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六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属于探究实验,该实验探究是对功、弹力做功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应用,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又是为后面学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铺垫。因此,为了能够处理好该节内容,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用"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决定浮力大小因素比较多,开放性也较强,故为本节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中接受新知识。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做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16.3节"分式方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约分、通分,以及分式的乘除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对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进行类比、对照,给学生渗透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教学重点是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分式方程无解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教学内容是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为证据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该实验是遗传学中的经典实验,教材对于该实验的遗传学解释隐含了部分实验假设以及分析说明,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往往会让师生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90):137-138
本节课设计紧扣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通过"水果电池"创设情境,实验设计颇有新意,既有助于揭示原电池形成条件,又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很近,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设计中提出的三个"思考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探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免疫与计划免疫》属于《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之十"健康的生活"中的二级主题"传染病和免疫",是第五单元第一章的第二节。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和免疫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如何预防疾病,增进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生物虚拟实验课件在实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模拟真实实验过程,便于学生通过实验课件学习、体验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分析实验结果。下面,笔者以设计并参与开发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课件为例,谈谈多媒体虚拟实验课件的设计。一、课件设计思路"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该节的重点内容是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操作实验,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渗透整个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物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物理实验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地位.通过实验,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得他们更好的掌握相关概念与规律,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对此,教师可就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多次实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陆俊 《中学生物学》2010,26(6):39-40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第1章第一节,该节课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升华和延续,是学好高中化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该节课对提高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兴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在近几年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有90%的一线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这节课内容简单,初中已经学过,多数只是一提而过或者将实验基本操作用Flash动画展示,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去亲自体验实验基本方法,无法享受实验过程中的设  相似文献   

19.
<正>1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典科学实验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究细胞核功能的几个经典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了解细胞核通过控制哪些活动来行使其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20.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