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次,菲律宾的海洋学家兼海洋摄影师史蒂芬来到菲律宾的宿务岛.一天,他潜入每底后,在一条3米多长的大鱿鱼快要游过来时,他的面前突然就出现了一条近30米长的大海豚.哪来这么大的海豚呢?  相似文献   

3.
4.
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充斥着课堂.不少教师依旧认为教师讲得好学生就学得好,其实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教师讲得好不如课堂落实得好.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讲课之外,就是在听讲的学生中,也总有部分学生眉头紧皱,似懂非懂.而在听懂的学生当中,又有多少学生能动手做对呢?这样下来,能真正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就很少了,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认真抓好课堂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位高人曾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是啊,"舍"与"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届的高中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与感悟。作为数学教师,最需要的功底是数学思想,思想即思维。思维这东西最要紧的是常思不辍。否则形成了"习惯思维"或"定势思维",容易形成惰性。或者披上枷锁。这样就会成了数学"教书匠",对高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很是不利。多年的  相似文献   

6.
7.
1944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先生53岁生日.这天一大早,刚从延安飞抵重庆不久的周恩来,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位于重庆西郊赖家桥的文艺工作委员会的驻地,为既是战友又是部下的郭沫若祝寿,并借机看望工作在那里的同志.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给学生以"引导",导得过多,学生会缺少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导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和才智又得不到拓展.可见导得适时适度真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9.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但看来看去又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讲,教学计划安排给这篇课文的一两个课时不知怎样才能用掉。还有一些课文则是另一个极端,可讲的东西太多,这个要讲,那个也要讲,一两个课时却又根本不够用。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趣说: “我看,干脆不要讲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两遍还好些。”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刊登卞幼平先生的文章<"初程"解>,就课本对姜夔的词<扬州慢>中"初程"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见解.卞先生认为课本把"初程"释为"开头的一段路程",是颇令人费解的,并说从上下文来看,"初程"应解为"初次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桑进林先生在《“察言观色”还是“察颜观色”》一文中对“察言观色”一词做了详尽的考证、解释,并说,通过查阅包括《汉语大词典》 (罗竹凤主编)在内的多种工具书,发现均无“察颜观色”,只有“察言观色”,从而认定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和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错误使用了“察颜观色”。我认为,桑先生的看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孙铭 《少年月刊》2011,(1):111-112
花梯滑翔离手——飞蜥 飞蜥常年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但它们个个都是花样滑翔高手。尤其擅长环状滑翔。它们之所以能飞行,是因为身体两侧各有一把皮“折扇”——翼状皮膜。不飞的时候,皮膜像扇子一样折向体侧后方。飞行时,  相似文献   

14.
今年高考作文以“智子疑邻”的寓言引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学生普遍认为哲理性太强,难把握。为此,记者采访了参加高考阅卷的广州翠园中学丁光辉老师。丁:关键在两个提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物认识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个寓言故事带有一定的隐含导向,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但应当注意试  相似文献   

15.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功课.对于老年学员来说,尤其是学行草书的,由于其文化水平高低不一、记忆功能衰退,再加上字帖中繁体字较多,又未曾断句,临帖难度较大.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书法学习体会,分享几种临帖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分落榜”近年来已越来越成为考生、家长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甚至引发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有些什么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吴振一: 这些问题的发生看似零乱,但如果追根求源,却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现行录取模式存在的弊端。首先,现行录取模式不利于保护考生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1999年第9期刊发了刘法绥的文章《“鼎”“铛”哪个字活用?》该文认为是“鼎”活用,而不是“铛”。读来让人生疑。首先要纠正两个概念表述上的失误。一,标题称“鼎”“铛”为“字”,这是不严密的。《现代汉语》明言:“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P_(276)),这里谈的词类活用是句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两课”教学的“磁性”问题,是个老话题了,出过无数的文章,且不乏真见之作。但观乎众多文章,大都从教学方法上立论著文。我则认为,研究“两课”教学的“磁性”问题,不光要研究教学方法,还必须把目光投向教学内容。这不仅是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而且是因为内容才是真正的“磁源”。  相似文献   

19.
快一点,再不快一点就要迟到了.我数到三,一、二、三……赶快、立刻、马上.动作不要慢吞吞的.你是否和我一样,总是隔三差五就听到这样的话语从父母师长的口中迸出?曾经,我也常常这样和孩子说话.不久前,我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的文章,他提及,能剧(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演员的动作,越是后期的...  相似文献   

20.
卢蓉 《教师》2009,(23)
有效,是小学英语课堂最基本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能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