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当前社会高职生职业生涯为切入点,探讨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成为"受过教育的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就彼得斯的"受过教育的人"概念的三个方面结合职业素养建立高职生成为"受过教育的人"的评判准则,最后就当前社会对高职生的期待如何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丁学玲 《中学教育》2013,(5):41-46,53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从根本上关涉的是教育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究。文章选取并分析了其中四种较具代表性的视角,即以彼得斯为代表的认知视角、以怀特为代表的伦理视角、以马丁为代表的性别视角和以鲍斯玛等为代表的历史视角,进而对这些视角之间的张力进行了反思,探讨了"受过教育的人"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指向教育目的,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学院教育学和民间教育学作为不同形态的教育学,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在对两种教育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汇总、梳理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在理解层次上的差异,进行概念理解上的纠偏,以正确理解“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彼得斯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具有正当性、益于人们获得快乐和满足、能够改变人的世界观、让人们有意识地去追求四个特征,且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中有价值的活动应当具有正当性,应当是“比较价值”较高的活动,应当有助于学生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当有助于学生完成合乎需要的“自我实现”,应当引导学生能够从事“有价值的活动”,纯理论的学习活动也属于“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彼得斯的理论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学校教育中有价值的活动”不在于仅仅提供即刻的快乐和满足个人即刻的需要,而在于塑造全人;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和普通高中的职业课程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需要统筹合理安排;研读经典著作是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职业》1994,(3):7-9
关于教育市场问题讨论的综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对教育市场问题存在着若干不同的看法,现综述如下:关于教育产业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的产业,他的产品(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具...  相似文献   

7.
当前"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 ,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所谓过度教育 (over -education) ,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 ,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这一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过度教育。Rumberger( 1981)等人认为过度教育有三个含义 :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而言 ,受过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 ;二是指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 ;三是指工人拥有比他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 ,这些技能没有充分发挥。简言之 ,当个体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  相似文献   

8.
品读     
<正>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怎样才叫受过教育?受过教育是否等同于拥有广博的知识?林语堂先生在其文集《人生不过如此》中说: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且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四个基本尺度:利、真、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常说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给人以知识的启迪、人格的塑造、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受过教育的人是"幸福和幸运的人"、是"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是"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的人"、是"有德行的人".[1]然而,事实上教育并不总是好的,也存在着"不好的教育"、"病态的教育",[2]这种教育不是促进而是束缚人的发展,不是解放而是压抑人的自由,不是将人导向完善而是造成人的缺陷.那么,该如何确保教育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利、真、善、美是规约教育的四个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比了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哲学在"经验"、"进化论"、"知识的性质"、"真理"等概念上的区别,分析了实用主义哲学如何消解实在论与建构论二者之间的对峙和实用主义在建构未来社会中提出的建立商谈协商的科学研究制度。在此基础上,指出实用主义比较教育研究在认识论的关键因素上的观点,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应以问题为起点、形而上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