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观是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因素之一。在中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中,由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思维、行为和话语的不同,尤其要注意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并且通过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学外语的也日渐增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要想与西方人顺利交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的频繁交往,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中俄文化中年龄、敬谦用语、词语间韵意、数字、思维方式、饮食的不同.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尤其为理论构建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现实的诉求。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交往思想与跨文化传播的契合性从学理上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依据,而构建以交往思想为核心的"交往话语权"范畴可以消解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的单向灌输所产生的疑虑和紧张感问题。实现"交往话语权"的路径包括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话语权,其所强调的双主体地位有助于构建文化融合,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众所周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鲁晓丽 《海外英语》2012,(2):239-240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交工具,其功能就是沟通信息。语言禁忌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之中。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语言禁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人们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地交流信息。由于汉英民族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中英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一些差异。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提升人们的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  相似文献   

9.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Face-Management View)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B&L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这里指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西方国家)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所以对其在跨文化普遍性方面很多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置疑.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且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交往的一些障碍,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间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交际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中西方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丽 《考试周刊》2012,(86):22-23
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英汉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在对外交往中减少误会与摩擦,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顾文明 《海外英语》2012,(16):169-170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频繁的接触和交往的过程,这里不仅包括国家领导出国考察,外贸公司与外国商人谈生意,国人阅读国外的小说及观看好莱坞大片,也包括学生留学、学者交流、公民出境游等。该文以与跨文化交际中的国际贸易这个课题为切入点,浅述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及常识。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历史各异,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同时,世界各民族在发展、演进中又相互渗透、融合,异中有同,使各民族性格又具有共同点,籍此成为各民族互动、共进、互补的基础。悉心考察东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行为差异及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交往需要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频繁的接触和交往的过程,这里不仅包括国家领导出国考察,外贸公司与外国商人谈生意,国人阅读国外的小说及观看好莱坞大片,也包括学生留学、学者交流、公民出境游等.该文以与跨文化交际中的国际贸易这个课题为切入点,浅述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及常识.  相似文献   

15.
任媛 《考试周刊》2011,(92):85-86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田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垮国度、跨民族、垮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无疑是件好事,但也并非易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人,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都与我们截然不同.因此,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我们应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好话用原则,更完美地掌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语言学习同文化研究相结合,以克服文化冲突和误解,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圈的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的不同,交际的过程充满矛盾和障碍。人类是情感的动物,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其生活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发现价值观念系统的若干重要方面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与任何理论一样,交往教学试图在多学科中为自己的合理存在与理性发展寻求扎实的理论根基,其中就包括人学。人学的流派颇多,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人学思想认为,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则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邓于欢 《教师》2008,(10):120-12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正确理解和应对文化冲突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当前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全球化让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由于不同国家在餐饮习惯、交往模式、隐私观念、民族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语用失误问题,导致相互之间存在交流困难、误解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为例,针对语用失误现象进行概述,同时阐述了引发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常见语用失误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几点应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