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 2000年 12月 15日,是《山东教育》的 55岁生日。作为我党创办的全国最早的省级教育机关刊物,《山东教育》有着自己辉煌的历史。她的辉煌是党领导的结果,是创刊至今所有办刊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今天,在纪念本刊创刊 5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回顾历史,我们特别缅怀《山东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她的早期办刊人员。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写下了《山东教育》历史的光荣的一页。他们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传承光大;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 1945年~ 1947年和 1949年~ 1952年编辑出…  相似文献   

2.
溪迷留言板     
溪流姐姐:每天都有很多溪迷登录小溪流网站给我们留言,快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吧!我是《小溪流》的"溪迷",我为我我今年虽然只有九岁,但是我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缅怀他老人家的不朽功绩,在许多老前辈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我终于编写出了《朱德诗选注》一书,并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以纪念朱总百年诞辰和表达我对他老人家缅怀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从红都瑞金出发,来到今才溪镇,调查“乡苏”(乡苏维埃)工作,写出了名震一时的《才溪乡调查》。1934年初毛泽东在瑞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称赞才溪乡是“苏维埃工作的模范”。“模范”在哪里呢?“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地方”(《才溪乡调查》,以下引凡未注明出处的,皆引自《才溪乡调查》)。让我们来看看才溪乡编织了一张何等细密的网。  相似文献   

5.
毛岸青、邵华同志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九期,是一篇缅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和几位革命先烈的优秀的抒情散文。两位作者是毛主席的亲人。他们在一九七七年春天回到毛主席的故乡湖南,以缅怀伟大领袖和亲人们的强烈感情,重新访问了毛主席在故乡从事伟大革命活动的地方,访问了杨开慧同志跟随毛主席从事革命斗争的地方。乡亲们怀着深情厚谊和他们一起追忆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革命从胜利走  相似文献   

6.
我是《历史教学》复刊以来忠实的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五年《历史教学》是我初涉历史教坛的蒙师,后五年又是我学步历史教研的导师。在《历史教学》的世界里,我认识了好多虽未谋面,却熟读其文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历经艰辛,走上了一条且正且直的历史教学之路。今逢《历史教学》不惑之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不能不芹献这一片寸草之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恢复、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邓小平文选》就是我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新财富。当全国人民以深切的缅怀之情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的时候,联系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这对于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永州之浯溪碑林由中唐文人元结开创,现有石刻500余方,是国内外著名的文物珍宝。《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新出文献,记载了大量越南使者出使清朝时所留诗文之手抄本。而浯溪作为越南使者北上入京之必经地,亦吸引了大量越南使者前来吟咏。这些诗文记录于浯溪碑林及《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者达63首/篇,是中越文化友好交流之重要历史见证,亦是对元结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9.
郑雪 《音乐世界》2020,(1):54-63,F0002
“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就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对他们的纪念却太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我是川军》原著小说作者冯小涓引言音乐剧《我是川军》改编口四川著名作家冯小涓同名小说。该剧由四川省文化厅指导,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歌舞剧院联合出品。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川北一座小小的古城,被口军团团国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孔尚任在其成名之作《桃花扇》里,写了两首“梁州序”曲(《眠香》),安排在这部悲剧的两个人物合卺之夕,让其各自表白出来,我认为是用心良苦的。这两首曲子历来不怎么被研究《桃花扇》的同志注意,特别是在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这一对悲剧人物的性格、志向和各自表现出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上,几乎无人问及。我们知道,《桃花扇》四十多出戏中,侯、李爱情的直接描写是不多的,他们内心表白的地方更少。只要仔细研究这两首曲  相似文献   

11.
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五年之后,从河东龙兴寺迁居河西“愚溪”之畔.他改冉溪为愚溪.并写了《愚溪诗序》、《愚溪对》、《八愚诗》等诗文,大谈特谈其“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饱经五年打击摧残与  相似文献   

12.
萝卜开花     
<正>一篇文章写几件事,很容易给人留下琐碎之感。赵老师的《萝卜开花》设置一条线索,记叙三次作文指导,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植树节后发生的事。那天下午,我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种花。他们误将白萝卜籽当成花种子种在了教室前的园地里。不久,萝卜苗长出来了。学生们见了,个个乐得直跳。我告诫他们:"粗心就会干傻事的!"学生们以《我们干傻事了》《种"花"》《春天里的傻事》《我们太粗心了》等为题,记录下这件事。我劝他们拔掉这些萝卜苗,可他们舍不得,说可以长萝卜。我告诉他们:"‘中暑萝卜末  相似文献   

13.
“山林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野菜葛根是我粮,共产党是我亲爹娘。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鸡公寨红军洞前,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正吃着红军战士当年吃的野菜葛根饭,唱着当年红军歌谣。这是日前笔者看到的本县一所小学的思品课教师在建党八十周年来临之际,将学生带出课堂,到革命遗址“红军洞”前,结合上《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幕。 我们知道,教学《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时,要绐学生讲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除了课文图片上的四个人外,还有很多。他们当中有的为  相似文献   

14.
雷海宗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学家 ,并是《历史教学》杂志的早期编委。在纪念《历史教学》创刊 5 0周年的时刻 ,回顾雷海宗在《历史教学》发表的文章 ,以缅怀他对《历史教学》杂志和历史教学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显然是很有意义的。195 2年 10月 ,雷海宗根据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安排 ,从清华大学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此后不久 ,就兼任《历史教学》编委。《历史教学》是新中国诞生后 ,全国创办的第一个专业性史学刊物 ,雷海宗对之高度重视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 ,他已在《历史教学》发表文章 ,担任编委后 ,更积极为刊物撰稿。从19 5 1年 8月至 1…  相似文献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无比的敬仰,我们兴国实验学校《希望月报》四十余名小记者来到了临汾烈士陵园,缅怀历史,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当踏入陵园的一刹那间,我心中充满了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我们献上了花圈,庄严的宣誓,聆听了领导的教诲。  相似文献   

16.
编读桥     
《教师博览》深受班主任欢迎我先后两次到宜丰县带溪中学检查教学工作,校长刘鼎华同志除了汇报教育教学工作外,还把班主任学好用好《教师博览》一事,进行了专题汇报。他说:带溪是铜鼓毗邻修水、奉新两县的边缘山区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他们给每位班主任公费订阅一份《教师博览》供学习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之用。  相似文献   

17.
上古代戏曲鉴赏单元之前学生很诚实的告诉我:“老师,我们不喜欢读《窦娥冤》读《西厢记》读《桃花扇》。”我如果硬生生地抛一句,高考不是只考你们喜欢的东西。我想他们也会马上把头低下乖乖地听讲,但效果呢就不得而知了。90年代出生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我需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下问题,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他们喜欢看的是青春少男少女系~U11,说,他们能懂的爱情只能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一样简单直接。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感叹历史竟是那么迅速地从我们的记忆中隐退 ;我们经常咨嗟世事沧桑留给人的似乎是海天一色的苍茫 ;我们经常忧虑昨天的经验和教训那么难以告诫儿孙后人 ;我们最在意的还是无论经历哪些 ,是否还能保持对完美人格与高尚情操孜孜不倦的追求 ,有一天需要的时候 ,我们仍然能够看清楚海 ,看清楚天。读章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就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过程。这个过程中从轻松到关注 ,从关心到牵挂 ,最后竟是无言的沉默甚至掩卷长叹。历史就是这样从青萍之末的细节到排山倒海的狂澜包围了读者 ,其实 ,作者不过写了“深邃如海”和“浅白如溪…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向我们提出的历史任务。我认为现在对小学生开设思想品德课,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是非常必要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制定得也是比较好的。不过我还有些不成熟的意见和想法,谈出来,请同志们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最崇敬的教育界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前苏联的苏夫子(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中国式称呼);一位是咱中国的陶夫子(陶行知)。今年10月18日,是陶夫子120周年诞辰,《教育文汇》编辑部向我约稿,谨撰此文,以表达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老陶子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