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几个抗日战士的女人挂系着新参加队伍上前线去了的丈夫,相约去马庄探望,但探而不遇,失望而归。在路上议论自己的丈夫,有这样两句对话:“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其中一个“慌”字,新旧版本的课本都注释曰:“这里是高兴的意思。”笔者以为,这个注释实属画蛇添足,不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文《孔乙己》里,有一句嘲笑、讥讽孔乙己的话:“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那么,“半个秀才”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3.
《小鹿的玫瑰花》(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4课)里有三个高兴,一个有一个的意思。第一个高兴是劳动的喜悦。小鹿栽了一丛玫瑰,终于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三十二个呢,他们当然是高兴极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新朋友——电脑》写到“我”赞赏新朋友电脑时有这样的句子: ……这位新朋友真灵敏,马上显示出准确无误的答案,我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句中的“甭”,读b色ng,它是“不用”二字急读拼合的字,意思同于“不用”,这在民间口语中是十分常见的。 这类急读拼合字还有“叵”,读p6,“不可”连起来快读就形成这一读音,意思也同于“不可”。成语“居心叵测”,意思是存心险恶,不可推测。为什么有人会把“居心叵测”写成“居心巨测”呢?关键在于对“叵”字不理解。有人作了研究,认为“叵”是指事字,它实际上是把“可”字反过来写,反“可”即不可,…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经济专家合作编辑了《现代中日经济事典》一书“,事典”是什么意思呢?“事典”来自日语。在日语辞典里,“事典”有  相似文献   

6.
《荷花淀》“诗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如少妇,诗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第一,是乐感精神造就了小说《荷花淀》的“诗化”特色。乐感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在...  相似文献   

7.
报刊上,“是否”误用屡见不鲜。例如:①“兰希海受贿案”是否冤案(《南方周末》1998.8.21.)②一稿引来众人评说chinese是否贬义(《报刊文摘》1998.10.29.)以上两例都是新闻标题,“是否”都当作“是不是”来使用,其实均属误用。“是否”与“是不是”意思一样,但在用法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可以用“是否”,也可以用“是不是”。例如:“他是否同意”,“他是不是同意”;“他是否高兴”,“他是不是高兴”。在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这里所讲的“精神个体性”乃是作家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作品里表现出来,则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孙犁的《荷花淀》便可说明这一点。《荷花淀》写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前夕的延安。当时他汲取了丰富的生活营养,产生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形成了一种进取、乐观、富有浓烈情感的性格特点,所以他能够写出一  相似文献   

10.
我在备课时发现,《落花生》一文的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没过几个月”不妥,当时在办公室提出来和几位老师讨论。有的老师说:“《落花生》是名作家许地山写的,没错。”也有的说:“‘没过几个月’,就是‘过了几个月’的意思。”我想:“没过几个月”和“过了几个月”根本就是相反的,怎能互相代替呢?还有一位老师说:“没过几个月就是时间不长的意思,谁都能懂,何必吹毛求疵?”再有,“没过几个月”,到底过了多长时间?时间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11.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12.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3.
“藏书”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藏书"是什么意思吧!你们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图书馆里储藏的书吗!"可是在我们家,"藏书"却另有含义。我妈妈有一大爱好——藏书。她为什么喜欢藏书呢?那是因为我非常爱看书,古今中外的小说以及科学类书籍我都喜欢。我读过《母亲》《我是白痴》《封神演义》等。我太迷恋课外书了,一看就没完没了,有时都忘掉写作业了。妈妈是又高兴又担心,怕我弄坏了眼睛,不得不把书藏起来。有时放在衣柜里,有时放在床板下,可都被我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我也特别喜欢藏书,这招是跟妈妈学的。我不但能藏书,还有一个绝招——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在古诗《江上渔者》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穿插”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别理解“渔”和“者”的意思以后,便加以概括:“打鱼的人称为渔者。”然后不失时机地提问:“隐居的人呢?”“隐者。”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么写文章的人、读文章的人、做学问的人呢?”“作者、读者、学者。”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在教学“但爱鲈鱼美”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解释“但”字的意思,然后加以归纳:在现代文中“但”字大多表示“转折”,而在古文中“但”字也可以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里,也有同…  相似文献   

15.
宁檬 《语文知识》2002,(3):37-37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一句是“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另一句是“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注:重点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也许读者觉得有点蹊跷:为什么一个句子用“喜欢”而另一个句子却用“欢喜”呢?为了弄清其所以然,让我们对“喜欢”与“欢喜”的词性及其用例作一番辨析。“喜欢”与“欢喜”属近义词,都有高兴、愉快的意思,但其词性却是不同的。一  相似文献   

16.
[阅读烛光]同学们,你们听过《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陶罐和瓦罐》、《蚊子和狮子》这些故事吗?相信你们无论是在教材中或者是课外的读物里,都是不只一次地阅读过这些作品吧?那么,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你能不能也编写一篇这样的小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学写寓言小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的意思就是寄托,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个生动的故事里,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寓言故事通常…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18.
《荷花淀》一文描写几个妇女寻夫未遇、归途中碰上日本鬼子船、急忙往荷花淀里躲,可是,在这紧张关头为什么要写“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这是不是多余的闲笔? 这不是闲笔,瞻前顾后可知,此句描写在文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里描写野鸭与文章前面描写淀里的荷花、菱角、芦苇和鱼一样,都是为了显现荷花淀的富庶,并且还能起到点缀的作用:莲藕、菱角、芦苇生长在水面,鱼类活动在水底,加上野鸭在水上飞动,荷花淀的物产就更加显得富饶和诱人。  相似文献   

19.
<正>“攻打”与“进攻”是一对近义词,它们都是动词,都有“打击敌人”的意思,那么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攻打”的意思: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如:转眼间,我们亲手建造的城堡成了一座魔mó窟kū,我们也成了攻打魔窟的勇士。——统编版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海滩上的童话》  相似文献   

20.
《荷花淀》“(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一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