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HCl,并将两个各装0.3g Na2CO3、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里的粉末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这个实验有不足:不易装固体,实验时固体易残留试管口,既要称,又要量,费力,费时。为简化实验、节约时间,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七年级生物新教材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进行检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采用将沉水植物置于玻璃水槽,上罩短管漏斗,再用盛满水的试管套在漏斗上,然后将装置放于阳光充足的环境接受光照,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倒转试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氧气。上述方法的缺点是:收集气体缓慢效率低,检验气体步骤较烦琐。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第32页[实验2~7]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课本是采用在试管口套气球的方法进行操作的。按此方法实验时,首先试管口径与气球口径有时不相配,常需用线扎紧才能保证不漏气;为了把试管放置稳固,需要另外增加夹持装置。其次两手拿气球往试管里倾倒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时,其操作也不太规范,  相似文献   

4.
(1)现行的高中教材(人教版)中有关糖类水解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2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3滴稀硫酸(1:5)。把2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再向2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有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有关教参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是:将一处于瘪状的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上,然后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浸泡,就会使气球鼓起来。实际上照此操作,  相似文献   

6.
溶解放热的趣味组合实验辽宁师范大学附中李国德一、实验装置如图A:广口瓶,容积500ml。B:长玻璃管,内径6mm,下端熔化后封堵。C:S形玻璃弯管。D、E:气球。F:大试管单孔塞。G:广口瓶三孔塞。H:长玻璃管,内径2mm。K:大试管,内径20mm,...  相似文献   

7.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NO,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传统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即使可用排水法收集到无色的NO,也无说服力,因为收集到的NO气体有可能由NO,与H20反应生成的。实验现象与理论无法吻合,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常见化学实验之一。根据教材实验装置,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容易引起倒吸现象。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理论上应生成无色NO气体,在试管口与空气反应变为红棕色。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试管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空气,生成的NO气体在试管内液面上就变色,看不见无色的NO气体。为此,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的演示实验(3—4)内容如下:把少许棉花或几片碎滤纸放入试管里,加入70%H2SO3~4mL,用玻璃棒把棉花捣烂,形成无色粘稠液体。把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约15min,放冷后倾入盛有20mL水的烧杯里,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取出一部分已中和的溶液,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作试剂试验,可以观察到有红色氧化亚铜生成。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第五册《大气压力》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玻璃杯、火柴把充气的气球提起。我的设想是利用“拔火罐”原理,用火柴加热玻璃杯内的气体,然后倒扣在气球上,从而将气球提起。而学生却是受到了“水杯倒置,水不外流”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把气球按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口,再将水杯翻转倒置,水杯内的水不外流,而且气球被顺利提起。学生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同样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①气体通过A瓶,浓H2SO4无明显变化,气体体积无变化;②气体通过B瓶,饱和Na2CO3溶液质量增加0.5g,气体体积无比变化;③气体通过C瓶后,再通过D管,灼热的CuO有红色物质生成,冷却后,气体体积变为888mL(标准状况);④将上述气体  相似文献   

12.
1 关于木炭(或活性炭)吸附色素的实验改进 向装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然后将40mL红墨水分别等量注入到2支长试管中,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一些烘烧过的木炭粉(或活性炭),振荡1min-2min,再将大小相同的两个脱脂棉团塞在试管中,用玻璃棒将其慢慢推向试管底部,  相似文献   

13.
玩具气球在实验中的应用齐以华,高桂平(山东省茌平镇中学252100)玩具气球,材料易得.利用玩具气球做某些实验,现象明显.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玩具气球的利用,能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下面介绍几种玩具气球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例.一、验证气体密度大小...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可见度较差 ,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很难观察清实验现象。为了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品来间接完成 ,如利用气球、易拉罐等。下面举一些利用气球来增加可见度的演示实验 :1 金属活动性的演示实验仪器 :1 2 5mL三角瓶 3个、气球 3个。药品 :镁条、锌粒、铁屑、1∶5稀硫酸。操作 :( 1 )分别在三角瓶中放入 1∶5稀硫酸 2 0mL。( 2 )将镁条、锌粒、铁屑分别放入气球中并套在三角瓶口上 ,用线绳系紧 (如图 1所示 )。图 1( 3)将气球中的金属同时抖入三角瓶中。现象 :气球膨胀的快慢速度及程度不同 ;依次…  相似文献   

15.
钠与水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是高一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既有教师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分组实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是用铝箔包住金属钠,并在铝箔上刺些小孔,用镊子夹住,放在盛满水的试管口下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虽然装置比较安伞可靠,但操作较繁琐,有时也排不出气体,有时排出的气体不能全部进入试管。下面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是将钠跟水反应的喷泉实验、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双叉试管可改进多种中学化学实验,并且效果良好.简单介绍如下:一、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实验的改进向双叉试管中注入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和气体,待混和气体均匀分布后,用软木片将两支管堵塞,使其隔成互不透气的两部分.然后调整三部分混和气体颜色,使其颜色完全相同,再用胶塞塞紧双叉试管口.将双叉试管的一个支管放在冷水中,另一个支  相似文献   

17.
两则物理演示实验河南省实验中学杜凤英一、用两个试管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用直径相差5mm的两个试管,在大试管内装入约试管长度一半的水,然后把小试管套在大试管内,套好后把试管颠倒口朝下拿着,这时可观察到,套在大试管里边的小试管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它慢慢的...  相似文献   

18.
一、气体反应实验图11.装置介绍:b为一截底试管(可用废旧试管制成),作气体反应容器;c、d为两支底部有小洞的试管(可用破底试管代替),内盛制备气体的反应物(固体),为方便操作可将c、d两试管用皮筋捆在一起;e为烧怀,内盛制备气体的液体反应物。2.操...  相似文献   

19.
一、氨跟酸的反应实验:拿一根玻棒在浓氨水里蘸一下,另一根玻棒在浓盐酸里蘸一下,使两根玻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是否有大量白烟产生。问题:直观效果不明显。分析:打开试剂瓶时,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经挥发。改进:按图1连接装置,在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盐酸,另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氨水。然后轻轻捏动双连球往瓶内鼓入空气,即见三通管口处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优点:(1)操作简便,现象明显。(2)药品可以反复使用。图1  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在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注入少量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  相似文献   

20.
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化学2(必修)》教材中,编者设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3个实验,通过不同条件下观察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气泡的快慢,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但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一是【实验1】由于气泡产生的泡沫逐渐增加,通过肉眼观察,2支试管中的泡沫差不多,现象区别不大;二是【实验3】在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较小,3支试管中气泡的多少、快慢区别不明显。为此,我们对该实验做了重新设计,用注射器对气体进行定量实验。实验改进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实验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