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卫东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7-58
在生物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由于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严谨,导致在阅读理解题目或某些内容时产生歧义,甚至理解错误的现象。1用词指向不明用词指向不明是指题目中使用的某些词语不能准确定位,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可以指这种事物也可以指那种事物,无法准确判断命题者的  相似文献   

2.
3.
在“劳动创造人”这一论断中 ,由“劳动”和“创造”引发了两种语言歧义 ,“劳动”的歧义是由于混淆了“完全形成的人”的劳动和“形成中的人”的劳动所致 ,“创造”的歧义是由于混淆了从猿向人转化的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过程 ,把劳动看作是两个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所致。劳动应当是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4.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句子不仅具备线性结构,而且具有等级结构。对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歧义,通过成分分析来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句子的内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来,歧义也会很容易发现,并能从结构上解释歧义。语义在体系中和语流中相互搭配构成组合关系,改变结构也会改变语义。  相似文献   

5.
语文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同样的话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它会出现不同的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情景,正确理解语言的意义。我一直不以为  相似文献   

6.
人的思堆和语言存在的形态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口头的、书面的、思维的。口头的语言是即席的、交流的思维。书面语言是思维的储存形态。将这三种语言与它们的活动空间相联系,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由于它们的交流对象的不同,其意义必然会产生歧义。同时,语言自身存在着一对固有的矛盾。即所指和能指,所以语言本身就有意义的差异。歧义在本体意义上是语言的固有特性,它决定了不可能创造出具有绝对标准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先综述了几种主要的歧义:即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并揭示了如何避免妨碍交际的歧义。随后,本文重点阐述了语用歧义现象。期待着在交际当中成功地避免不当歧义,能够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8.
歧义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因而造成的不同的理解。歧义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就语言因素而言,歧义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语义层面、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无论哪种语言歧义都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这可以说是歧义问题的客观性。另外,语言接受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也会成为产生或者消除歧义的潜在根源。文章将分析了歧义产生的三个因素,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英语语言误解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误解现象。造成误解的因素很多,其中词汇和语用因素起主导作用。从词汇和语用的角度探讨误解现象,有利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说 “歧义”     
说“歧义”窦曼玲“歧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同一种语言形式有两歧或多歧的意义,也就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例如:①汤热着呢。②借我十元钱。③反对他的意见。④打死老虎。这四句因为没有具体的语境,所以都有两种意思。例①既可以理解为汤非常...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别人的语言文字作了不正确的理解,这就叫做误解。误解的事见于典籍的不少。两千年前《韩非子》上的《郢书燕说》要算是较早的一例。说的是楚国郢都有人写信给燕国的国相,由于灯火不明,他喊侍者“举烛(把烛举高些)”,无意中在信上误书了“举烛”二字。本来这与他所写内容毫不相干,想不到燕相见到了这两个字,认为“举烛,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我赞成“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读”的理解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课本第三册有一篇课,题目为《从甲骨刮缩微图书》。这种内容的章很好,中学生天天读书,了解一些有关书的演变史很有必要;但是,课中某些地方的说法欠妥,  相似文献   

14.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孔孟荀思想中“天”的不同义涵之比较,对其在先秦儒家哲学中所具有的各种哲学意蕴作一番考察,并试图对中国哲学中这种独具特色的“同名而异实”的现象的成因作出初步的说明.(一)孔子的“天”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把自己哲学的重心放在了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方  相似文献   

16.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艺林六·释天》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从字形上对其本义所作的一种说明而巳,由此而衍生出的引申义还有很多.不过,当“天”被当作一个哲学范畴来使用的时候,它已是经过了哲学家逻辑思维对其繁芜庞杂义项的层层剔除和抽象,从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指谓作用了.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天”也无法用一个判断来加以规定,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充满了歧义和多义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这同一个语词形式下,赋予了它若干种不尽相同的义涵.  相似文献   

17.
孔孟荀:“天”的歧义和多义武晓红“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具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都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18.
歧义是每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歧义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幽默,有时说话者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语言效果.引起歧义的原因很多,如语音、词汇,语法歧义都可引起幽默,只有深入理解语言歧义,才能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相似文献   

19.
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虽然给人们彼此交流带来了障碍,但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文章着重对歧义现象中的蓄意歧义和无意歧义进行了探讨,并就消除无意歧义中的不合理歧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