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细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教师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以,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善于去发现、挖掘一切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的信息。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文为例,就“文本细读”如何作用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从而提高实效这一话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细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也包含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以阅读为起点,仔细研读文本,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和修辞,获得亲历的阅读经验、情绪和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言语,开掘言语的内涵,主动并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细读文本离不开教师先行、教师选择和教师指导,可以说“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根据文本细读法的理论溯源来探索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出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范兹  牛一 《四川教育》2010,(7):72-72
早在课程改革之前很多年,就有主张备课将文本“钻深钻透”之说,课程改革后,这种观点不再被人强调,最近,主张“细读文本”又成为一种时尚。其实“细读文本”不是什么新观点,无非是对文本“钻深钻透”的变式说法。我们通过研析,认为,将文本“钻深钻透”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然而在文学研究活动中,常常出现忽视文本细读的现象。文章通过阐释文本细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充当奠基石、“源头”的作用,意在引起人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视。重建人文精神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定坤 《学语文》2011,(6):72-73
随着“文本细读”被引人到课程语境中。“文本细读”从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转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开始显现。有人提出了“文本细读异形化”的担忧.综观现实教学状况.出现了随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认文本确定性的倾向。或是在追求语言分析的科学化道路中,单纯为了分析文本而进入文本。陷入了一个局限于文本的极端。从文本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又要警惕陷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的精彩,有的在文本细读中诞生.有的在课程资源整合中诞生,有的在教师的个性风格中诞生,也有的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教学方式的选择中诞生。但是,不管哪一种精彩,都必须源自“生本”。当你的文本细读、资料拓展、课件设计、教学风格远离了学生的时候,其“精彩”就会与课堂效率、教学质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中的两极,厘清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问题意识需要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培养,尤其能从原始期刊和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中获得。文本细读十分注重“直觉判断”与“第一印象”,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细节”的隐喻意义和语言的“能指”功能。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实质上秉持着一种“合理的误读”精神,烛照了文学研究的盲区和空白地带。  相似文献   

11.
“备学生”是由来已久的备课准则,但是,综观现在的小学语文备课现状,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却被一些教师忽略甚至遗忘。下面笔者罗列几个“备学生”中的不等式,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教师“细读”≠学生解读时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备课策略备受推崇。研读文本确实是语文备课的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第12期的《微观阔读初探》发现了文本细读的“新大陆”。第一,将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一环节正名:微观阅读。此名贴切、规范、凝练,将“重点语段研读”“精彩词句品读”等概念纳入其中,集于一体,方便教本研讨。第二,就“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流程的安排,作了细致、翔实的探讨。此举拨开了一线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眼障,教人看清了词句品读应当教什么、怎么教,解人困惑,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寻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补白”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实施,“文本细读”这一概念走进我们的课改视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和教研组都以“文本细读”为主题展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我校语文科组也以学习新课标修订稿为契机,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开展文本细读,促进课堂精彩生成”的教研活动,并通过开展公开课和示范课,带领大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细掘文本有用资源,彰显教学亮点生成。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冯倩霞、郭广龙、胡伟胜三位老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文本细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观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界。本专题讨论的焦点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文本有没有必要“钻深钻透”。这个“文本”不仅是指语文教材的课文,而是指所有学科教材的文本材料。到底在教学准备时有无必要将文本“钻深钻透”?这仅是一个操作问题,还是涉及认识问题?甚或存在理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是高效化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文本细读点开展文本细读,以此促进他们文本细读的高效化。基于此背景,对基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主题进行文本细读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虽然诞生于文学批评领域,却是一种与“新课标”极为契合的文本解读方法。它不仅有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提升思维的品质,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理论价值极为丰富外,它的实践性也很强。前人已有的研究,则便于广大一线教师设计合理而新颖的教学方案。从长远来看,对于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促进,“文本细读”都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兆周 《小学语文》2014,(11):44-45
聚焦“文本的矛盾处”,往往会寻觅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什么是“文本的矛盾处”?细读文本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觉得作者有些词语、语言似乎前后矛盾,或不符合文本的语境,或在文本中显得很突兀,让人读来心生疑窦。这些地方,就是“文本的矛盾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个过程往往能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将干校文学划归“文革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史叙述范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具体鲜活的干校文学文本来说,却是一种无意的遮蔽。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干校文学文本,可以发现干校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揭橥当时作家的真实心态及其转变过程,对于校文学的评价应该以“真实”作为第一标准,干校文学创作及其研究尚有不小的空间可供开拓。  相似文献   

20.
祝佩金 《语文天地》2013,(10):48-49
文本细读是“拿来主义”的活学活用,也是对语文学概念的一种活用。新课程标准将文本细读定位在语文阅读之上,因此,文本细读在教育过程中是从阅读角度出发,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文本细读的要求标准就是让学生、教师走进文本,聆听文本,在倾听的过程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