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界对东汉末党锢之祸中宦寺地位的界定毫不例外地持否定态度。但党锢不失为下层 民众中产生的宦寺集团在下层民众起义前寻求向上社会流动的一种尝试,它与汉末的黄巾起义一样,是 下层民众改变生活境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宦寺是革儒学上层的命,黄巾是革黄帝的命,都是在汉帝 国制度之外争取权力的斗争。不轻贱黄巾起义中的民众,就不应该轻贱党祸中的宦官。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3.
路景天 《文教资料》2011,(26):87-88
东汉后期,政治开始趋于腐败,社会渐显动荡,经济亦逐渐走向不平衡,土地大量集中于豪族、权臣手中,士人阶层在专制的压迫和权势的诱惑下开始走向分化。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士人参政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党锢之祸的背景、党人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对整个党祸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深比对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则成为这一  相似文献   

6.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党锢之祸和东林党争分别为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两大救世悲剧。两大历史事件遥隔千余年,其间,士人们的救世行为和所遭受的残酷打击颇多相似之处。究其原因,主要缘自士人们的自身局限;士人们不具备独立的社会主体地位;士阶层特有的清高和自傲,不易与其他阶层平等相处;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较多迂腐和呆板,缺乏机变处理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与皇权的激烈对抗。  相似文献   

8.
党锢之祸对汉末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章述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寄托;再次,评议时政之风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党锢之祸使得汉末的士风走向狂妄,这些导致了汉末人多狂放不羁;最后,党锢之祸和随后的战乱使得士人谈论的内容转向以人物评鉴为中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典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20世纪以来史学社会科学化背景下的党锢之祸研究进行了一次仔细梳理,认为以往的研究中文化本质论时常沉渣泛起,社会科学化的研究局限在社会结构分析与地缘因素分析上.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在社会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行,继续重视结构分析与地缘分析,同时引入制度史的视角,充分考虑历史主体行动自由的可能性限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生活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历史主体,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党锢之祸”是发生于我国东汉桓、灵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响之深远为前世所罕见,范晔、司马光等都曾在他们的鸿篇巨著中专章论述过。究其历史成因,“选举乖实”的汉代选官制度当是酿成这一历史惨剧的最直接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的婚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首先是结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和讲求门当户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长者在家庭生活中的主导权以及社会门第等级观念的流行;其次是离婚和女子再嫁相对自由,同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烈女行为也被大力提倡和颂扬,既反映了东汉社会比较开明的婚姻观念,也说明了婚姻礼法制度的逐步严密;最后统治阶层忽视基本的伦理纲常,婚姻关系比较混乱,这种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太尉是研究秦汉官制、兵制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对此重视不够,很少有专文探讨。根据现有资料,将东汉历任太尉的籍贯、出身、任职时间、政绩及卸任后的去向等,分项立目列表予以介绍。系年录充分揭示了当时太尉的权力地位、人选标准、地域来源、职位更替及其绩效状况等,从中可知太尉在两汉之际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东汉初,对于都城位置的选择,各种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洛阳自身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统治集团的地域背景,以及刘秀的统治政策取向,东汉定都洛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经学教育在东汉臻于全盛,对此,前人论述详备;然盛极而衰,东汉末年的经学教育江河El下、辉煌不再,是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之一大转折与变局,其原因何如?兹尝试述论之。  相似文献   

17.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末作家情感载体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笼中鸟”、寡妇(弃妇、怨妇)及思妇是汉末诗、赋中较常见的三类情感栽体,它们体现了作家们以悲剧心态体悟社会、关注自我、宣泄不满与痛苦的审美追求心态。  相似文献   

19.
论东汉诗体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变化的重要时代,但由于时代久远,载籍阙如,加之近代以来疑古思潮影响,使人很难看清此时诗体变化情况。章对东汉时期的诗歌(以五七言诗为主)作品时代进行辨析,勾勒出了东汉诗体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