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凌敏 《教育艺术》2006,(8):48-49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纵观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既充满了璀璨的科学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人文之美。一个个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桩桩曲折动人的重大历史事件、一种种轰动一时的重要历史现象都是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可见,历史教学内容的美无处不在、俯首皆拾。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并不缺少美。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够“美”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少发现,不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从教学系统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看,教学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教学中,只有美的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才能培育学生们美的理想情操和美好的品质行为。因此,要让历史课堂教学真正“美”起来,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历史的“美”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
汤永成 《新高考》2005,(10):22-23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在于知古鉴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而历史人物的评价又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合情合理、客观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历史科考试大纲》在其考试能力要求的“历史阐述”部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8,(3):55-55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点评。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长期以来对黄巢、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和义和拳运动的一味颂扬,对曹操的肯定评价和对武训的否定评价提出置疑,论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上还需继续清“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尽量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才能做到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神人”教学不失为一种“复现”历史情境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领域之广、时间跨度之长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这给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发生在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带来了难度,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将使“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效率极大地优化与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生动、直观的各类影视资源具有图文并茂、视听兼顾的特点,能做到“思接千载、念通万里”。教学中结合教材,灵活地选用影视资源,可以鲜活地再现历史事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在宣传、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中具有的独特而积极的作用,而以“三个代表”思想来指导、推进历史教学又具有科学而现实的意义,要努力促成“三个代表”思想与历史教学的双效功用。  相似文献   

9.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并找出异同的过程。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学生在剖析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同时发展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1.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已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教法研究,忽视学生的学法研究;重视教学效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去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一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阳明的致良知说并非口耳之学,而是十分注重实落用功,强调道德践履的笃实性,主张知行合一,具有突出的实践品格。阳明对传统儒学的“万物一体”思想作了重要的发挥和集大成的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同时作为自身一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和至高境界。在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实践性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万物一体之间具有一体多面的内在统一关系。万物一体的圆融境界中,又融摄了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医"指从事管理、药物、治疗等活动的各类医务人员.本文的"师"是标志人的职业身份的名词."医"作为行业,是个大的门类,其内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这些不同的专业人士,均可称"师",从而构成表示行业标志 身份标志的称谓--"X师".通检<四库全书>,医者称师计有:医师、侍御师、御师、针师、灸师、咒禁师、禁咒师、按摩师、药园师、采药师、药师等11种.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词语的语义、源流、理据及构成做了详细的考论.  相似文献   

15.
元典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尽管学界对其科学性仍有争议,但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却极具启发意义。既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注重从元典文献这一角度来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从整体上看,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似乎更应该把握核心性文献,以及后来者对其经典解释。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经——论——律”的逻辑序列来构建元典教育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6.
武翠红 《教育学报》2012,(2):113-123
在本国师范教育改革和欧美新教育史学的双重影响下,战后澳大利亚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教育史学兴起,阶级和性别成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分析范畴,福柯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法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盛行。另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教育传记的撰写一直盛行,传统传记和集体传记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势力,和新教育史学家一起推动了澳大利亚教育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 ,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 ,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 ,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 ,这样 ,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 ,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中的“白鹿精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独具匠心地运用民间对灵物的信仰,成功建构了"白鹿精魂"这一神话原型意象。"白鹿精魂"是传统和谐文化和民族精魂的象征,它的消失暗示了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地位的失落。作者借此表达了寻觅失落的民族精魂、重建民族赖以发展的和谐文化的深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