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3.
现存关汉卿剧作十之七八都有很强的民主性和艺术性。明清以来据关著改编上演者代不乏人,从而扩大了关剧的影响。首先改编关剧的,当推元人施惠。他把关氏的四折短剧《拜月亭》改编为大型南戏《拜月亭记》,很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反封建精神。自此以后,明人把关剧改编为传奇的,仅就今所见者还有《玉镜台记》和《金锁记》。以下试对这些改编本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4.
徐渭及其戏剧杰作《四声猿》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徐渭是中晚明时期新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阳明心学作用影响于文学艺术所出现的第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家、艺术家,是明代后期文艺大转折时期出现的最早和最有新风特色的一员先锋和主将,其艺术创造是明代艺术转折的标帜。徐渭和明代的另一位戏剧大师汤显祖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人在哲学思想、文艺观点和人格理想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人同为16世纪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伟大剧作家,徐渭的杂剧《四声猿》与汤显祖的传奇“临川四梦”同为明代戏剧的奇葩,它们共同铸建了明代戏剧的艺术丰碑,光耀百代。徐渭之于明杂剧,正如关汉卿之于元杂剧。关汉卿为“杂剧之始”,徐渭的《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成就,它直接刺激了明杂剧的复兴,衣被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宋元以来,有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的演绎,代有作者.本文试录叙宋代五种:杂剧一、小说三、戏文一;元代九种:杂剧五、南戏一、传奇二、散曲一;明代二十种:杂剧九、传奇九、小说两;清代十种:杂剧二、传奇七、小说一;近代四种:传奇一、话剧一、弹词一、章回小说一;凡共四十八种,可观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和市民对相如、文君故事之钟爱.可探历代文人、市民对相如、文君故事解读之大概,可资今人对相如文君故事演化之谈资,可解当代学术界对相如文君故事迷茫之夤缘.  相似文献   

6.
郑延玉的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既被收入了元代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也被选入了明代的《元曲选》,但两个版本所载的这部剧的内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荆、刘、拜、杀”又称“四大传奇”。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其中以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拜月亭》成就最高。《荆钗记》,柯丹邱作。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写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作聘,娶钱玉莲为妻。王十朋中状元后,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钱玉莲因富豪孙汝权与继母的迫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9.
在元明杂剧中神仙道化剧所占比例很大 ,而八仙戏又是神仙道化剧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元明八仙戏的情节结构与叙事意向受到唐传奇《枕中记》很大影响 ,但由于时代精神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元代八仙戏以马致远的创作为代表 ,他与李时中等人合作的《开坛阐教黄粱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明代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是八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徐复祚(1560—1627?)是明代万历后期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其现存的传奇《宵光记》、《红梨记》、《投梭记》和杂剧《一文钱》,在情节安排上,大多曲折回环,悲欢离合,以传其奇。《宵光记》为历史剧,《红梨记》、《投梭记》为爱情剧,  相似文献   

11.
1 填空题1)元代是中国古典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2 )见于著录的元杂剧剧本约有种,现存的有左右。3)元代杂剧的发展通常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 97—130 7)划界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今北京市)等地,重要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人。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至,重要作家有等。4 )前期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5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还有南方的南曲戏文,简称。元末明初戏剧家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6 )通常所说的元曲是元代和的合称,…  相似文献   

12.
元人戏曲意识探王汉民元代戏曲在宋金杂剧、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以严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誉之甚高,认为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和朱鼎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却同样对"玉镜台"故事进行改编,关汉卿创作了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朱鼎写出了传奇《玉镜台记》。前者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婚姻爱情剧,而后者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历史剧。文章从作品主题提炼,情节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自的创作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的第8小题是: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给定的答案是C。但A中的表述也有错误。因为汤显祖不是杂剧家,而是明清传奇作家;《牡丹事》是明清传奇戏的代表作,不是杂剧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谈谈杂剧和传奇的区别。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但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但如何演出,情况不详。其后历代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亦称南戏)  相似文献   

16.
一 元代与关汉卿齐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杂剧》,是一部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杰作,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巨著之一,金圣叹以之与《楚辞》、 《庄子》、《史记》等名著并驾齐驱,号称“十才子书”。全剧共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开头的《楔子》也作为一折,那末总共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的大型剧本,突破了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的体制。它以唐代元稹《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的崔莺莺与张珙(君瑞)的恋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与历代改编本之比较王卫民《窦娥冤》问世后,历代都有改编本:明代有《金锁记》;清代有两本《东海记》;民国初年有皮黄剧《金锁记》(后改名《窦娥冤》。一九五八年是关汉卿从事创作七百周年,我国广大地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许多剧种纷纷把《窦娥冤...  相似文献   

18.
1镇空 1)元代是中国古典_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2)见于著录的元杂剧剧本约有_种,现存的有_左右。 3)元代杂剧的发展通常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一1307)划界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_(今北京市)等地,重要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人。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至_,重要作家有_等。 4)前期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品有著名的(_)、(_)、《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逛负荆》、(赵氏孤儿》等。 5)元代戏剧除了杂剧之外.还有南方的南曲戏文,简称为_。元末明初戏剧家_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 6)通常所说的元曲是元代_…  相似文献   

19.
“行院”考     
研究宋金杂剧时,常常会碰到“行院”这个词。陶南邨《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条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朱全的《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最后一条也云:“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青楼集》又载:元末大都较有名的妓女为一百七十人,其中身兼杂剧或南戏演员的约占半数。如集中记一个名叫李芝秀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