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位于宁夏银川平原上的西夏王陵,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的帝王陵墓,它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人誉为“东方的金字塔”。西夏王陵对研究中国古代神秘民族党项族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1996年我国发行1996—21《西夏王陵》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四枚邮票分别以西夏宫印、文物、钱币、寿陵篆额为背景,以陵台、鸱吻残碑、柱石为主体,表现了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意识,使人们通过邮票对西夏王朝有一概要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陇西县城大井巷出土了一批古钱币。一位老者拿着三串锈结在一起的古钱币出售,陇西青年泉家收购了这批钱币。经初步辨认为300多枚北宋钱币,其中一串锈粘特牢固,经用尖刀撬开后,捡选时发现了一枚西夏文"贞观宝钱"。该钱为西夏文小平钱,  相似文献   

3.
三种至和钱     
《收藏》2020,(9)
正自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起,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军费开支浩大。为解决军费不足,宋廷开始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河东置监铸造铁钱。据《皇宋十朝纲要》载:"庆历元年(1041年)九月壬子,初令陕西行铁钱,未几,并河东亦行之。"从庆历年间开始,大量铸造大铁钱,最初是一枚大铁钱值10枚小铜钱,后因铜、铁比值过大,民不乐用,改为一枚大铁钱值3枚小铜钱,以后便成为定式。  相似文献   

4.
指环谜案     
三井兽  王松涛 《当代体育》2011,(24):91-94,90
一枚永流传A在本赛季季后赛开始前夜的最后一次全队晚宴上,韦德在全队队友的面前,从自己的怀中摸出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戒指,然后将它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手指上。事实上,他已经记不清楚这枚2006年的总冠军戒指在他的保险柜里到底沉睡了多久。"我最后一次戴它,好像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韦德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具体什么时间,我真得有些记不  相似文献   

5.
正邮电部于1993年6月15日发行了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肖溶先生设计的1993-7《竹子》邮票全套4枚,"毛竹"小型张一枚。邮票画面上的竹子,均是我国的特色和有代表性的竹种。邮票发行时,时值笔者上初中二年级,出于对植物类邮票的喜好,对这套竹子邮票特别关注,萌发了给设计者写信请求在邮票上题词签名的念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肖溶先生写了一封信,信里附上了一枚"毛竹"小型张,挂号寄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满怀期待中度过了半个月的  相似文献   

6.
吴斌 《集邮博览》2008,(5):62-62
在笔者的藏品中,有一枚纪念封,它是台湾邮友陈先生于1993年寄给我的"台北会谈(焦唐会谈)纪念封"。1993年12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先生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先生在台北举行会谈,陈先生抓住此机遇,自制了纪念封,真实地记录下了这段历史。这枚纪念封是用普通航空信封加字而成的,其规格为23cm×10.3cm:正面左上部印有"台北会谈(焦唐会谈)纪念首日封(F.D.C.)"、"两岸民间中介机构: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收藏着一枚25年前(1989年)广东省邮票公司经理、省邮协秘书长郑江涛先生实寄的纪念封,这枚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三个国家的三座城市联合举办邮展时印制的纪念封,还加盖了三个国家(城市)设计的销票纪念戳,虽然并不珍贵,但其上的集邮信息较多,颇有意义。现予以展示与介绍,与邮友共享。首先是这枚封的主题为"广东国际友好城市邮票展览",这个主题的中英文文字没有依照惯例印在该封的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体育博物馆近代体育展厅的展品中有一枚铜质徽章。这枚徽章堪称奥运镇馆之宝,它上面刻着奥林匹克五环和“1936柏林奥运会”字样,下方连着一长方形铜牌,铜牌上刻着“5301”4个阿拉伯数字。这是第11届奥运会的专用证章。早期奥运会组委会颁发给每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1枚证章,并有一个专有编号。“5301”就是5301号,是中国奥运代表团足球运动员贾幼良先生的编号。(注:旧中国曾在1932年、1936年和1948年先后三次派出奥运代表团参赛)贾幼良先生生于1912年,上海浦东周浦镇人,自幼酷爱体育,曾加盟 “东华足球队…  相似文献   

9.
孟建民 《收藏》2009,(7):131-131
笔者藏有一枚西夏文“福圣宝钱”(见图),为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所铸,是西夏最早自铸的年号钱。其轮廓规矩,文字粗犷豪放,向来为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所赞赏。  相似文献   

10.
在我收藏的奥运邮品中,有一枚明信片,虽然它算不上珍贵,但肯定比较少见。这是北京孔令金先生实寄给我的《北京2008年奥申委会徽》邮资明信片(如右图),左边写着:"2001.7.13.22:08分,奥委会  相似文献   

11.
海泉 《收藏界》2012,(9):70-71
"太元货泉"属珍稀币种,在一般钱币图谱中很少见载,仅见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甲)第220页刊有一拓样,注日属"后铸",即晚于王莽"货泉",标四级。另见孙仲汇先生《古钱币图解》一书第143页也刊有一枚"太元货泉"拓样,标一级珍罕。细观之,这两枚非为同一版式,尤其钱文"元"字上书写迥异,可见至少有两种"太元货泉"。如果说"太元货泉"属年号钱,历史上以"太元"为年号的已知者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俊执政时期(公元341-375年),都城为今甘肃张掖。另一个是差不多与十六国同期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也就是陶渊  相似文献   

12.
西夏《贞观宝钱》传世很少,古钱爱好者很难看到真品,只能在有关古钱的书刊上看到其拓片,故属珍罕品。笔者早年收藏到一枚西夏小平《贞观宝钱》,今刊出供古钱币爱好者观赏。该钱外缘直径为25毫米,穿为每边长7毫米的正方形,厚0.8毫米,重4.7克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17)
正一直以来,银币受到了收藏者的追捧,行情渐入佳境。在目前的银币收藏市场,尤以"袁大头"最为吃香。在本人收藏的银币中,除了几枚袁大头外,最有升值空间的当属这枚发行自1889年的德国萨克森维丁王朝的纪念银币。说起该银币的来历,其实很偶然,因为它既不是我在民间收购而来,也不是捡漏所得,而是一位德国友人赠送给我的。记得那是在去年年初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好友带着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邮票史上,红印花原票是"谜一样的邮品" --它原来的使命是作为晚清海关复出口派司制度完税凭证上的背胶印花,但自1896年9月18日在英国印竣并运交上海江海关之后,印量达100万枚的红印花原票却没有一枚当作印花使用过。它具有国名、面值和齿孔, 但它并非邮票,却荣踞清代珍邮"前四宝"之列。有确凿的海关档史资料证明红印花原票共印了100万枚,后来用作加盖暂作洋银邮票只加盖了近65万枚,尚有35万枚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集邮博览》第4期刊登了徐平先生的《是贴票最"高"的包裹单吗》,介绍了他手中收藏的一件包裹单,贴了281枚普23《民居》邮票之10分"云南民居",以6枚为一排,正面贴了264枚,贴票排列成一人高(总包裹费28.10元),颇为壮观。读毕,想起我手中旧藏一枚包裹单,包裹费33.50元,保价费1.00元,合计资费34.50元,包裹单上贴普23之8分"北京民居"票431枚,补贴1分"内蒙民居"两枚,总贴票433枚。除正面贴票5枚(横5连1件),背面补票横5  相似文献   

16.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9):98-99
2013年春,华夏古泉网新人藏一枚"庆历直十"大钱,系前谱未载之物,亦未见任何著录和报道。观其形制,当为北宋仁宗时期所铸,但其钱文特殊,为有宋一代铸钱所未见。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西夏赵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国号"大夏",公然与宋分庭抗礼。次年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在翻阅《集邮博览》过刊时发现,1989年的第六期比较特殊,因为它增加了赠送的连体插页(图1),左面是1990年的日历,右面是一枚"庚午年"贺年封,而且整个插页可以单独取下,读者只需沿黑线裁开,便可以折叠成为一枚精致的贺年封。以这枚贺年封为载体的首日实寄封,我也收藏有一枚(图2),这位邮友可谓独具匠心,将主题相同的生肖邮票与生肖火花这对"姊妹花"同时粘贴在贺年封上,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8.
史书记载,西夏立国后其境内曾经流通使用过铜币、铁币、银币与交钞。铜币、铁币,有记载亦有实物,银币与交钞虽有文字记载,因无实物发现,相关的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相关的认识也一直停止不前。200s年秋,笔者有幸目睹了银川市文化市场席先生收藏的两块西夏银锭,经席先生同意,现将这两块银锭公之于众,供西夏史学者、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加盖数量,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5期上撰文,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的角度来研讨,推断出"小2分倒盖邮票的数量至少有300枚"的结论。最近,笔者在研究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时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推论。红印花邮票每一全张为100枚,而小2分邮票加盖全格为10×2形制,因此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分为5次才能完成。根据研究,"倒兼复"现象在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共计20枚(现存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0月15日,丁之升先生在逛合肥城煌庙邮市时,发现了一枚破旧的实寄封。封面上残缺的红条印章,引起了丁之升先生的注意和兴趣。与卖主几经交涉,丁先生购得了这枚封,回到家中,丁先生小心地把烂纸封展开,在放大镜下仔细地观察,发现红条印章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二营六连”字样.封上并书写有“1932”及“五月七日”字样。看来这是一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实寄封。丁先生为这一发现而惊呆。为保护革命物和展现它的全貌,他特请裱画大师为此封进行了精心的装裱(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