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作为一种内心意识,是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给予恩惠的自然、他人和社会心怀感激,铭记恩情,并加以回报的思想行为。文章通过对感恩内涵的探析,明晰中西感恩意识的差异,并对中西感恩意识的特征作出理性的审视,必将对现代社会公民感恩意识的培养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日前,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实践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会感激别人,感激社会。  相似文献   

3.
周玉琴 《农村教育》2006,(12):60-60
日前,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实践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会感激别人,感激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中学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1.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有许多有关感恩的故事和语句描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暖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之人的感恩之情,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做了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从心理上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它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认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柳秀玲 《双语学习》2007,(8M):10-10,12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个体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整套行为反应体系,它是一种认知、一种情感、一种意志,更是一种行为。"[1]1"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校园里的主流,近年来他们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本文作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相关问卷调查,以及与小部分"90后"大学生交流分析后,对现阶段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感恩意识开始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萎缩。  相似文献   

13.
所谓“感恩”就是知恩图报,即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感恩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因素;有感恩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主要标志;有感恩意识是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普遍缺乏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4.
邬跃 《中国教师》2009,(24):43-44,47
<正>一、"学会感恩,懂得关爱"是学校德育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对感恩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有学者从理论层面上定义,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  相似文献   

15.
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感恩塑造核心理念,增进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指数,增加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诱发亲社会行为,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做心怀感恩的教师、为学生创造培育充沛感的经验、欣赏简单的快乐、理解别人和表达感恩是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感恩可以分为状态感恩与特质感恩。前者表现为个体在接受某种恩惠时所产生的感激、愉悦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心境状态;后者表现为体验感恩情绪的积极心理倾向。丰富的感恩情绪体验可以促进感恩特质的形成,相对稳定自觉的感恩品质又使人更容易更频繁体验到感恩情绪。  相似文献   

17.
<正>感恩是指一种在意的态度,是对自身、他人及世界怀抱着感激之情。感恩的态度可以引发我们的幸福感,通过关注那些令人充满感激的、值得珍视的人与事,我们更容易激活和强化积极的核心信念,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恩需要表达,在表达感恩时,要花时间关注值得感恩的事件,表达感恩的结果会将感恩的瞬间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基于对人对事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愿望。感恩,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信任,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多些乐观;少些对立,多些合作;少些误解,多些友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内心和谐、社会诚信。然而,当下我们的很多队员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和特别关爱,习惯了享受别人给予他们的无微不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意识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任何一种积极文化所公认的基本道德律.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却严重缺乏这种意识,表现在家庭层面漠视亲情、人际交往方面漠视友情、社会层面漠视恩情.这主要是由感恩文化断层、道德教育僵化、家庭观念错位、自身修养匮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感恩意识进行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基于对人对事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愿望.感恩,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信任,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多些乐观;少些对立,多些合作;少些误解,多些友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内心和谐、社会诚信. 然而,当下我们的很多队员都是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