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高级英语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课堂上教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为关键。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能为探讨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是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方法论为基点,通过对主体间性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归纳,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对高级英语课堂上教师角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师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后现代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从后现代视角来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课程网络的开发者和社区活动的协调者的角色.为培养这样的教师角色,需要从提高师生间主体间性、采用建构性教学方法、用生态学观念组织教学和变革师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师角色及其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后现代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从后现代视角来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的反思者、课程网络的开发者和社区活动的协调者的角色.为培养这样的教师角色,需要从提高师生间主体间性、采用建构性教学方法、用生态学观念组织教学和变革师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MTI的重要课程之一,课堂上教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为关键.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探讨CAT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是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方法论为基点,通过对主体间性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归纳,对CA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对CAT课堂上教师角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9.
浅析师生交往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师生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淡化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倾向,建构生命课堂的模式.使课堂成为彰显主体间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主体包括课程、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学生。主体间性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通融性和统一性。从主体间性教育哲学视角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被认为是课程与课标、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师、教师与课程和学生等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多极主体自由、民主、创造性地平等对话和主动参与,实现彼此交往合理化,最终达成共识,产生教育教学价值。笔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建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价值应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有其在哲学发展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主体间性视角看课堂中的主体关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文章描述课堂中的各种主体间性,并受到文学中的主体间性启发,提出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课文与课文作者应被视为主体,阐述教师在各主体中应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身体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思考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内在意蕴,认识到身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相互性、同一性和扩展性的特征,进而揭示身体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最早是由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问性。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后对于师生问的关系进行了重建,在主体间性视角下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平等、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这才是主体间性视角下更为合理也更为健康的师生交互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的构建下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兴的思辨性理论,间性理论已成为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及媒体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从间性视角审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发现,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主体之间具有交互协作的主体间性动态关联。通过开发和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中交相融合的媒介间性功能,建构多媒体化、互动更新的文化间性网络教育资源环境,可以推动主客体多元共创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我们一直提倡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交往,而主体间性正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重要因子。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内涵的解析,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师生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