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的父亲翁祥初和母亲朱世清都是长征亲历者。依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拖着虚弱的病体支撑着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同样,在日后的路上,这样的信念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路明灯。二老生前经常在家里给我们讲述长征往事,可以说,我是一路听着长征史长大的,从小学一直听到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不过,有的事,我父亲却很少提到。比如外界熟知的"泪洒湘江"的事,我是偶尔才听到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王耀南将军来到我家,他是为写回忆录专程前来的。在王耀南面前,父亲母亲两位老人缓缓道来,共同回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长征出发70周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派出6路采访小分队,分赴赣南闽西老区、鄂豫皖老区、湘西老区、川陕老区、西路军蒙难地河西走廊和部分城市军地干休所,寻访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六路小分队历时59天、总行程近6万公里,采访了136位老红军.他们平均年龄88岁,年龄最大的海军原后勤部副政委吴西将军104岁;最小的是9岁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苏力,现年78岁.他们当中有宋任穷、肖克、洪学智等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国上将,也有大量至今仍生活在农村的长征战士.  相似文献   

3.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6,(12):13-13
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说过:老战士不会死去,他们只会慢慢消失。对于创造了长征这样一个世界军事史上奇迹的红军前辈们来说,尽管穿越了70年时空隧道,但是他们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值得后来者继承和发扬。军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规模空前。我们时事部根据报社的总体宣传计划,从8月1日开始到10月23日,总共编辑了12个《长征·广角》专版,推出了“我和长征有个约定”、“红色旧址”、“万水千山的诉说”、“寻访老红军”、“外国人写长征”、“邮票上参加过长征的著名人物”、“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长征路上新景观”等近10…  相似文献   

4.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1):16-18
20世纪30年代的改变中国命运的长征,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丰碑。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寻访到两位健在的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倾听他们珍藏的自己人生最宝贵的记忆,倾听他们属于个人更属于我们民族的那段生命史诗——[编按]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有什么关系?有同志认为,中国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相继进行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有同志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红军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败,不得不被迫进行长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恶果,与北上抗日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一早在红军长征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经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并设想了几种实施方案,但均未能实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主张抗日的。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公开宣布对日作战。那么,远离抗日前线的中国工农红军怎样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历史的采访,应该从何处找到契机,写出新闻,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拓宽读者的视野呢? 寻找历史老人。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人。在这些历史老人身上投入采访时间,记者一般都可以挖掘出新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浙江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一系列报道中,凡是以采访这样的历史老人为主的报道,大都受到了好评。在长征路上,浙江日报采访组每到一地,首先关注的就是  相似文献   

7.
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 红四方面军长征,即是四次“围剿”没有冲破,根据形势对我们不利,部队留在原地更削弱,所以长征是对的,是正确的.既然失败了就应该长征,长征到川陕边是好得很;人多、地形好、政治条件好是红军发展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是哪张报纸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毛泽东年谱>1935年9月记载:红军长征相继突破天险腊子口和翻越过岷山后,又占领了哈达铺,这时毛泽东召见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相似文献   

9.
知识林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怎样得来的?红军二万五千望长征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八旬高龄、参加了长征全过程的红军老战士杨衍宗,目前在沈阳披露:是根据红一方面军几名“有墨水”的干部日记中的记录算出来的D据介绍,长征从一开始就不是走直路、大路,部队的行军路线迂回曲折,经常改变。因此,按照地图的标识来计算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是不准确的。杨衍宗说:红一团的邓华。《长征组歌》的作者肖华、长征结束后调到晋察冀第四军分区任五团团政委的肖锋,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还有一些干部也都在长征途中记了日记。而记得最完整最详细的是肖锋…  相似文献   

10.
“长征热”的喜与忧红高梁一位刚刚从长征路上采访回来的电视记者告诉笔者,如今长征路上很热闹,不时可碰到另外一些长征专题片、影视剧的摄制组。他们去的时候还比较早,每到一地干部和群众还比较欢迎、支持。而现在有的摄制组去,人家的热情已经没有原先那么高了。包括...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参加长征的8万余将士,大多是井冈工农子弟,他们在井冈山斗争烈火里百炼成钢,在长征的征途里茁壮成长,井冈红土涌现出5万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47位将军!因而搞好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水明  黄小裕 《新闻实践》2008,(1):32-32,33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浙江卫视《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系列报道在全国以长征为主题的众多报道中,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策划,展现了长征路上浙江人的动人故事。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成为全国纪念长征活动中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沂 《中国档案》2006,(10):26-28
《红军长征记》是记载红军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之一,是长征亲历者的群体口述史,1942年出版,如今已存世不多。有人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里看到朱德签名赠给埃德加·斯诺的初版本,其实此书陕西省档案馆早有保存。最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探询了此书的编写过程,竟然意外了解到红军长征结束后,开展第一次征集活动的诸多细节,以及长征示人的最早记录。而《长征画集》则是长征过程中黄镇同志亲持画笔留下的记录,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正没有什么比长征更考验革命者对理想的坚守了、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发话,凡长征经历者中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所以,出生入死的老红军都是中共党员。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了革命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党和军队具有了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意志品格。长征干部更是解放后党政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爱护,而最真实反映长征过程和红军战士情怀的文字,则非徐梦秋、丁玲、成仿吾1936年下半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胜利后,当时有两首歌颂长征胜利的歌。一首是《长征歌》(又名《长征小调》),选用《孟姜女》曲调填词。共十三段歌词,有的唱段先在长征途中传开,到达吴起镇后,由陆定一、贾拓夫合编整理。歌词如下:“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  相似文献   

16.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个年头.这一历史壮举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当我们讴歌红军长征在中共生死存亡关键时刻发挥的巨大作用时.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推动这一历史决策制定的幕后英雄们。下面,笔者就将向您讲述一段他们与红军长征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从1934年到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即长征.长征中,我们的红军靠着他们的两只脚,经过了 11个省,苗、瑶、土家、布依等1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红军能否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他们的支持,决定着我们能否顺利地完成战略大转移,而我们“赖以克服这个困难的唯一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1].为此,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组织了许多群众性的活动,遵守和维护群众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号召全军“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不知疲倦地做好民族政策”[2],“百倍努力争取少数民族的工作”[3].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保证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开始了孤军长征。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经历了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斗,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鲜为人知的是,这也是一支被称为“童子军”“娃娃兵”的队伍,当年的战士们只有十三、四岁。在红25军长征81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他们铿锵有力的历史足音犹在耳边回荡。  相似文献   

19.
兰台信息     
回忆、沟通、畅想——青岛市档案馆召开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2006年8月22日,为了给青少年提供一种健康向上,追求崇高的“精神土壤”,使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得到有效继承,青岛市档案局与市老干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老战士与中学生座谈会”。被邀请的八位老战士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离休干部,长期致力于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座谈会上,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青少年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勇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其中,一位叫金平安的老人,尽管…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5日至17日,是中国革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日,数月业,河南新乡军分区和新乡日报社《重走长征路》联合报道组等有志之士,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艰辛,弘扬长征精神,在他们采写的一则则新闻的背后,有着无数感人的新长征事迹。为此《遵义日报》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