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学说、思想影响深远,道家所秉承的"自然无为"的思想通常被世人认为是无情的,有关道家学派有情还是无情的讨论也是时常可见.总体而言,道家学说重理智,似乎"贵在无情",相较于积极提倡"仁义之治"的儒情而言,"无为而治"的道情则显得颇为薄情.然而,当仔细领悟道家学派所倡导的理念后,研究者就不难发现,道家所提倡者,无非以其所言"自然无为"而得自然真情,此乃"无情之情",却是一种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元人散曲,比起唐诗宋词,自然是量少词微.然而在元代九十多年的历史里,留下了四千九百多首散曲,不能不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奇葩艳曲.在祖国古典文学画廊里,她以其独特的风韵,流便通俗的语言,明快如话的色调,咏世题情,颂扬祖国山河,慨叹世情风波,歌颂男女之恋,颂风吟月,啸傲娱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尽管其内容上大量地表现为田园归隐,描摹自然,叹世怀古,题情别怨之类,但我们只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其“拂尘见真”,仍然能从田园归隐中,看出其对故国山河的依恋,对名利恶风波的鄙视;从描摹自然中看出其对现实的不满;在男女艳情曲中,看出其对封建礼义的挑战,听出他们的愤懑之情.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从消极的归隐情愫里,看出他们不满现实的悲怆呼号.本文拟就元人散曲的现实主义问题,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亦成为郭象理论的归宿.从性分论这种本体论出发,郭象认为,最佳生活方式在于追求符合和顺遂主体之真性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追求一种即世间的逍遥.适性逍遥说显示了最高的个人意识,安顿了纷驰的性命之情,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遂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以安于所受而达于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刘勰所论之“气”,存在于一切真正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章中;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贯通力;它与情紧密联系,但不等于情,含“气”之情必须具有真挚性、充沛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桂林是我家》是一曲充分表达爱家乡、爱故土的深情家乡谣。歌词从景、人、情三个切入点来诠释"桂林"是"家"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构思来组合山水风景、人情风貌与情感积淀,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叠唱来咏叹喜爱家乡桂林山水之情,通过准确的语言、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完美的押韵,充分表达了对桂林充满无限依恋、赞美、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复性书>"灭情复性"、"隋性不容"的思想,是一种活泼泼的"性"的生命境界.从"复性说"的源流入手,以禅宗的语言对所复之"性"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圆融、内在超越、生命的圆满几个角度契入这种能让人忘尽凡情的生命的本原形态.  相似文献   

9.
杜诗中的物候描写,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密切.<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古今注本仅以"白露节"为注,而未能触及它的抒情性质.此句所表达的是游子的物候之惊、思归之情.其情感根基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安土重迁"意识.<同谷七歌>其六,写蝮蛇出游,古今注家多认为有所喻指,这是误解.蝮蛇出现是杜甫对物候的写实,它兆示春气的萌动,在饥寒交迫的杜甫眼中,它的出现是生命复苏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0.
歌词《小河淌水》表现了阿妹触景生情,望月怀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充满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理想的憧憬。其情之真之纯之痴之美,令人感动。歌词感情饱满,短而精粹,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初听乍看似觉寻常,仔细品尝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代表作,是叶芝献给女友茅德.冈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诗篇中,诗人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文章通过深入剖析诗作中诗人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诸如婉转表白、假设想象、对比反衬、意象强调、象征升华,再现了诗人对女友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情。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杰作,如果删去书中所有章节的诗词曲赋,那么如同蓝天里摘掉日月,夜空中除去明星,将会变成一幅幅枯死乏味的画面。 《葬花辞》洋洋洒洒,曲写真情,字字血来,声声泪,泪和血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伤春惜花,对景抒怀,念人生多艰,道平生之哀怨,叹世态之炎凉……辞未毕而泪如泉,情至深处而潸然出涕。《葬花辞》堪称《红楼梦》诗词中以情感人之妙作。  相似文献   

13.
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历来与屈原并尊为"中国文学之祖".但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相似文献   

15.
石榴作为外来物种,自汉代起,其种植逐步由皇家宫苑向士人民众普及。随之出现了石榴赋、石榴诗、石榴词、石榴曲的文学创作,历代吟咏不绝。石榴作为文学意象,其以物喻人尤指女性之美。"石榴裙"因武则天而著名一时。因为石榴的花期较晚,故石榴意象也往往用以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郁塞之情。石榴色彩繁多艳丽,形态富贵雍容,因而寓意大吉大美。又因其胚珠多数、种子众多,使之有着多子多福的象征。古诗词的石榴书写逐渐积累形成了意蕴丰富的石榴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工笔描摹“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自然、婉曲、含蓄地表达了“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的纷乱、苦闷、愤懑、摸索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状物言志,借景抒情,其艺术魅力堪为白话文典范,如同经久不衰的荷花.情味醇厚,清新脱俗,香远韵长.相映成趣,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现实之景与空灵之景,“颇不宁静”之心与静谧幽美之景,相映成趣,达到和谐的统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庄重而矜持的品格,赤诚而坚韧的心态,探索而追求的精神.开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理解本文宗旨的一把钥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形势突变,作者如荷花一般处身污浊之中,济世无方,精神苦闷,心绪激荡,又怎得“宁静”.因此,情促人行,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  相似文献   

17.
在“澄怀味象”中“澄怀现道”,或由“感物兴怀”而“神超理得”,一直是视觉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单点布光、三点布光、综合布光等灯光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勾股定律、黄金分割定律以及双曲线定律和对角线原理等方能因常、反常皆合道.由此所造就的视觉艺术造型方能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实现“道一”、“道无量”、“圆融”三境相合相生的意境深层审美结构中道之认同境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厘订谱谍、旧志和现代论著对汤翁族源的隐曲、误读和错译,进一步认定汤显祖的南迁客家祖先中迁抚州一世祖乃殷文圭的次子、即位列南唐文臣、原名殷崇礼,宋建隆初年"随其兄"被赵匡义所逼迫改姓更名、在南唐已臣服赵宋,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仍因赵宋皇朝"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而濒临危亡之时,被后主李煜"使之钱王所(吴越国),国亡遂留钱塘不归"的汤静;作出蠡测:汤静因吴越王钱弘俶惧怕收留江南旧臣而开罪于赵宋,不得不流寓苏州,在嫉恨殷汤家族的樊知古(若水)成为宋朝江南转运使以后,再辗转"流离伏匿"抚州,时值北宋初叶.  相似文献   

19.
严淑 《职大学报》2008,(1):72-73
"艺"与"技",即"情"与"声",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声乐教学中应使学生做到"情""声"交融,真正掌握声乐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