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次《管子》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古齐国都城临淄的所在地山东省淄博市召开。来自九省市研究《管子》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托名管仲著的《管子》是一部古代综合性的学术巨著。它有丰富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军事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但是,《管子》历来号称难读,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学术界对它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先秦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散见于《周礼》、《礼记》、《孟子》、《荀子》等典籍之中。分析显示,先秦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1.热爱和尊重生命;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究适时和节用;3.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立场;4.以道德伦理思想的制度化为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对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指出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巨大,最后提出了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哲学巨著,《淮南子》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清静恬适的人性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6.
《管子》因系托名管仲之作,又非一时一人之笔,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管子》思想的开掘状况尚不十分理想,对其教育思想,涉及者就甚为罕见。拙作题为“一瞥”,期在引起“抛砖”之效。《管子》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问题而言,比较简略,而且除了一篇《弟子职》之外,其余都甚为零散。虽然如此,但仍不乏深刻、精辟之处。《仅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说;“凡牧民者,使上无邪行,女无淫事。上无邪行,教也法无淫事,训也。教训成…  相似文献   

7.
《学生电脑》2007,(10):32-33
作品:《生态跷跷板》;作品:《环保四则运算》;作品:《归来吧!我的兄弟》;作品:《情系2008》;作品:《快乐学习,认识硬件》……  相似文献   

8.
《管子·轻重》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相似文献   

9.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章沧授《管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的内容繁富,思想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多方面;它的文学价值较高,妙思宏词、文约旨精、事核言练、语气清雅,堪称“天下奇文”(宋张《读管子》)。然而学术界却偏重于思想内...  相似文献   

10.
《管子》的教育心理思想讨论了四个问题:(1)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2)学习心理思想,包括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3)德育心理思想,论述德育的意义、品德的结构、德育与赏罚、德育的方法;(4)差异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中“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现,“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研究庄子的生态美学,对于今天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断言我们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世界上已知的最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除了服务于人之外便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怀特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采取一种谦逊的、而非异端的人与自然友好的宗教观,以取代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因为,我们在自然以及与它的关系上所形成的态度,本质上是与我们的天性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生态危机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教义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学上的根源,即人类天生渴望占有他们想要占有的一切东西,而基督教的教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对人的这种不愿受到任何限制的天性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化。  相似文献   

13.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认识地球有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双重意义。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中,早期地球科学从新的地球观、地质观、生物观三个进路促进了新自然观的形成。现代地球科学成果深化了对自然辩证发展的认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科学性。地球科学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认识,有助于自然辩证法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诘难,彰显生态文明价值。深入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生态和谐理念的构成要素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生态观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的生态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赶超式"发展和"粗放式"增长模式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经历了"注重环境保护""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共同体"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由以经济为中心的单维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的生态学发展新路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的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生态主义传统。细读泰戈尔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歌突出了整体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的自然观以及人的精神和谐。这些思想正是生态批评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由于泰戈尔对生态自然的深刻认识,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批评家们"不谋而合",从而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