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作为承载我们的心灵飞升的载体,历史与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的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和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和纽带。因为,“人是什么,只有历史才能告诉你”(狄尔泰)。在人类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刀光剑影、生离死别、血腥与暴力、眼泪与欢笑,以及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的艰辛与曲折,一曲曲的喜剧、悲剧、闹剧竞相上演,…  相似文献   

2.
肖川 《辽宁教育》2003,(5):35-36
教育是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作为承载我们的心灵飞升的载体,历史与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的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和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和纽带。因为,“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作为承载我们的心灵飞升的载体,历史与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对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重大意义的思考1.认识和继承人类科技文明传统的需要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像人类历史一样是一个前后承接、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过程。大凡对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其所以成功,除去本身执着追求精神外,无不是在未来的召唤下,将现实问题与传统优秀科技成果完美结合而实现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踏上成功之路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那么作为今天的小学生,将来要担负起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就必须充分认识和继承人类科技发展的优良传统,从中吸取精神动力,找到科技创新起点。实施科技教育能将浩繁漫长的人类…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檀传宝教育活动作为人类文化延续、再生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始终存在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冲动。然而自发的趋美冲动,与自觉地确认、运用审美尺度去考察和指导教育活动并非一回事。由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的辩证运动。既...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将如何去做?这个问题与时代相连,与历史相通,它关系到国家、社会、企业、家庭等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问题。新历史时期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希望,当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依靠教育战胜困难,争取胜利,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 历史教学与美育 历史本身蕴涵着美,是人类创造美、发现美和完善美的历程.人类的历史正是真、善、美不断战胜假、丑、恶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就是在扬美善、弃丑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历史有美,也就有美育."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方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乡土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张德顺近代中国历经沧桑.饱受屈辱,近代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独立振兴.矢志求索,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史歌。回顾这段历史,国人无不受到巨大的震颤.它也强烈驱使人们进行深刻反思.体察历史的意蕴。这一段历史始终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与人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始终在科学和人的两极中摇摆。目前,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少人选择了人教育的取向,甚至出现了反科学的倾向,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现有的物质明和精神明还不能保证普遍的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具有人精神的科学教育应为我国教育的首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化的认同,因此,历史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逐渐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体现,要求将"以人为本"理念放在首位;科学精神是对理性思维的追求,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深入了解二者的真正内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与科学要求,有助于我们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环境、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在于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人类的整个精神文化水平;探讨了数学文化对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及教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F0004-F0004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渗透人类最美好的恩想情感,以丰富的诗意与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升华和拓展。在人文主义之光的照耀下,纯技术主义的语言训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势所趋,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15.
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的人文科学。从概念上说,它是一门解释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等一系列行为的科学。在历史教学过中,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要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的历程等等。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对国家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凝聚民族与国家精神,推动民族与国家奋发图强和持续发展。对个人而言,爱国不仅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属性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的精神需要的反映和满足。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葛为龙 《学苑教育》2012,(17):77-77
历史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和完善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学不仅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情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青年,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生力军,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生力军。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关注当代青年问题,不能不关注当代青年的精神教育问题。一、实施精神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类物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叶澜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育不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文化的传递和更新,更是心灵的唤醒和生命意识的张扬。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目前教育的价值观和功能观都出现了空前深刻的嬗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目标。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以自身特有的魅力弘扬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完善人性与灵性的教育。在这场空前的变革中,它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宋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情感教育,就其内涵而言,作为…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历史学科记录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精神遗产的载体;历史学科涵盖领域广泛,且蕴含爱国主义精神,可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人文素养的素材。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是国民教育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