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必修性、选修性学习任务群为例,从情境构建、任务内容与实施等方面重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架起“情境”之桥,掌握“任务”之舵,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情境构建和任务设计,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依据学生所需,解决学生之困,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从教学目标、情境创设、议题设计、课堂生成等方面,构建“随学生之势、疏学生之困”的启发性教学样态。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绂菖 《课外阅读》2010,(10):37-38
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炽热的爱火之心,和谐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新型人才,顺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和谐教育,教育工作者须用爱心之火、动情之火、激情之火去点燃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这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文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1、“之”作为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在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最为常见。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2太后之色少解。(《触…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好之者”,是让受教育者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网上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将学生烦之又烦的作文变得轻松、简单。1借助网络,多角度提供素材,拓展想象的空间当教师布置作文时,总有不少学生眉头紧锁,究其原因———无可写之物。小学生网上作文教学为学生多角度提供素材,拓展了想象的空间。1)简单的设计,直观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网上作文系统,通过精心设计的吉祥物和具有动画效果的生动有趣的面页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网络世界,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敲敲打打之中发现可写之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作…  相似文献   

8.
生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类群,从类群到整个生物圈,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各样的美--对称美、韵律美、色彩美、线条美;兽性的美、理性的美;斗争的美、和谐的美;甚至是生存之美、死亡之美。可以说,在生物知识的海洋里,所有的一切简直是美不胜收。而生物课上的美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摄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发展之根本探究教育学之起源,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它与"实用"二字根深蒂固的关系。但在今日中国,教育学却成了一门无用之学,成了记问之学,成为"无用"、"繁琐"、"陈旧"的代名词。它不仅使学生厌烦,教者也无心于此。其对策有许多学者曾予以探究,诸如从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事业,教师的角色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这就如同导演、演员对剧本要进行再创造一样,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也同样可以作出动人的表演。多年来,我一直以此为基点,对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思索,尝试着走探索、求新、科研之路,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不尽的学习乐趣,也使得自己的教学生命之树常青。探索:培植常青树的沃土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灵的过程。要达到让学生“学”英语的目的,首先得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从…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12.
诚信之约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短期效应物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效果,我们尝试了“诚信之约”。  相似文献   

13.
授之以渔     
古谚曰: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深入开展中学生阅读是深化全民阅读的关键环节。如何解决中学生阅读面临的现实困境,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能力,应在学科阅读、全学科阅读和“三位一体”校园阅读活动上持续改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怎样从时代之需出发回答推进中学生阅读教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有效资源。因此,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之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尽管配了哀乐,引导学生看了送周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产生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情怀,但学生的情感不一定会与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如果放映学…  相似文献   

16.
发现发展学生特长之管见徐红山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善于从学生所做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在我所教的班内,有一名这样的学生,他学习成绩不算突出,但我发现他有着...  相似文献   

17.
诗歌意象丰富含蓄,聚焦《子衿》,对培养学生诗歌的审美能力进行探索,基于情景教学,以微电影的活动创设勾勒画境,从意象的色彩、人物角度、画风背景等元素丰富诗歌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从而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之学校观     
陶行知 《教师》2011,(17):1-1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写作课程中建立数字化写作网页,构架起由写作理论通向写作实践活动的桥梁,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写作教学中理论无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的困扰。从而激学生创作之趣,达知行递变之果。  相似文献   

20.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永忠 《教育科学》2005,21(5):53-55
构成大学的元素不外乎人、物质和文化。因此大学之大就是以人之大、物之大和文化之大为大。具体而言,大学之大以人之大为大,就是以大师、学生和校长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物之大为大,就是以图书馆和实验室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文化之大为大,就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景观文化之大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