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当年红军路写今日长征文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五十周年的前夕,我们受报社派遣,由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开始,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包括西征),进行了历时八十二天的长征采访。期间辗转陕甘宁三省区的三十五个地、县、镇,行程一万一千多里,采访三百多人次,采写通讯三十六篇,消息四篇,约四万多字,收集、采访有关资料四十多万字,拍摄照片一百八十多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报  相似文献   

2.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派我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采访,十个多月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记得在接受任务离开北京的时候,严冬刚过,乍暖还寒。回到北京时,又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沿途经过的十几个省、自治区的壮丽河山和民情风俗,对我来讲无不感到新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期间,我除了沿着中央红军经过的地区,采访那里的今昔变化,还访问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长征经过的部分地区,行程20000多公里,历尽万苦千辛。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勾起千般思绪,对我个人来说,这的确是我一生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  相似文献   

4.
寻XNCR     
1986年3月至10月,我和安徽电台记者彭仁山,骑自行车采访了西北、西藏。4月下旬,我们到达延安。革命圣地延安,对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说,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虽说不上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那种激情,但对眼前的一切,也觉得是那样的新鲜:宝塔山、延河水、黄土岭、窑洞、不新不旧不大不小的延安城,都激起了我们强烈的采访欲望,我们采写了一组延安见闻。然后,开始了革命圣地三日游。在参观众多的革命旧址中,最牵心的还是寻我们广播的根——X  相似文献   

5.
余勇 《新闻三昧》2000,(5):10-12
安排一个线索今年1月16日晚上8点半,飞机晚点3个半小时之后,我和摄影记者蔡金铎由首都机场飞往徐州。那里,轰动全国的大黄山煤矿事故抢险工作正在进行。晚上9时40分,我们终于到达徐州观音机场。11时20分乘一辆出租车到达大黄山煤矿。当我们看到几辆救护车正开进煤矿的办公区,一下子感到采访的神经紧张起来。听煤矿的门卫说,这是下午救出的工人在大黄山煤矿作了紧急治疗后正转往徐州煤矿集团第一医院。在进入角色之前,我们已经盘算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31日,摄像、司机和我一行三人赶赴衡阳县采访一起亲生女毒杀父亲的刑事案件。之前,我也只是在一则短新闻中看到过有关报道,死者李某与凶手小燕之间的特殊关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把自己的采访想法讲给制片、责编他们听,他们觉得可以做,但关键是要怎么做才可以出彩。大家讨论了很久,直到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写了出来。采访提纲上,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只是四个字——人物命运。我想,关注人物命运这一点正是我整个采访过程的基点。由于路况原因,我们到达衡阳县的时间比我预想的晚,已是中午休息时间。我们只得等到下午再联系。中午只合了一下眼,就赶忙开始联系县公安局。在他们的帮助下,下午三点,我们来到衡阳县看守所进行采访。当时天气很热,为了有单独同小燕说  相似文献   

7.
太行寻访     
今年6月间,我们到太行山寻访当年送日本小姑娘“兴子”(即现在的美穗子)的人和事。40年,人事沧桑,时代变迁,把当年八路军送兴子的来龙去脉弄个水落石出,一开始我们心中是没有底的。从北京坐火车到石家庄,又住了一天,采访本上还没写一个字。当年的队伍不在了,当年的亲历者各自东西,生死不明,采访从哪里开始呢?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我成为新华社第10名赴柬埔寨采访的摄影记者,既感到非常幸运,又感到任务十分艰巨。当接到去金边采访的通知,我感到很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搞国际摄影报道,对我来讲,一切得从零开始。行前我查阅了照片档案馆历届赴柬人员拍摄的照片,阅读了大量有关柬埔寨的材料,心里总算有了底。我们赴金边采访的中国记者组一行7人,我是首  相似文献   

9.
张扬践 《档案时空》2014,(11):39-39
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当年,朱德在湖南省安仁县城的桥顶屋作出了同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一重大决策,并从此地走上了井冈山。为了贯彻落实这个重大决策部署,朱德用奇兵,袭强敌,巧妙周旋,机智灵活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到达宁夏南部山区采访时,距“五一”劳动节只有两天。我当时非常焦急,如果按计划到达甘肃省会兰州,恰恰是放假期间。“五一”节放假7天,我们要完成《省长书记访谈录》栏目,就要等一个星期。必须抢在放假之前,与省有关部门接洽好采访省领导事宜。我决定和司机王建先行,4月29日晚上赶到兰州。不畏艰难完成访谈录西部行最难的就是采访省区领导,每次采访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4月29日早晨6点多钟,我和王建就往  相似文献   

11.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70年前,红一、二、四方面军,经过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是我党、我军、我国革命史上震惊世界的大事件,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说的那样:“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会宁是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标志的长征胜利纪念地。为纪念万里长征的丰功伟绩,怀念被红军烈士鲜血染成的这块会师圣地,再现红军在会宁会师的历史画卷,会宁县委、县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2.
在国庆庆典采访中,我的位置在天安门东观礼台上。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天安门,那雄伟壮丽的城楼,飞檐上金色的琉璃瓦,广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都是我十分熟悉的景观。但是作为采访国庆大典的记者登上观礼台,我是平生第一次,心里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也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做好战役性报道,前期准备十分重要,我们的准备工作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拍摄新闻人物,首先要研究新闻人物.这种研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的过去.我在去年10月进行的《老红军寻访记》系列采访活动中,对要采访的老红军都进行了认真的了解:是那方面军的、长征中的作战以及受伤情况、任职,再从当红军之初到胜利会师都一一了解.等到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庆时,这些老红军个个都成了新闻人物,如《投身革命不动摇》的老红军张海坚定革命到底的决心,拍摄了他向下一代讲述那段难忘经历的和蔼可亲的神情.《唱支山歌忆当年》老红军战士郑寿才忆起长征时,就神采飞扬地唱起当年送红军的山歌.这与采访之前的了解分不开.二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去年在《老红军寻访记》的采访中,了解到老将军孔庆德对当今的腐败风深恶痛绝,他向人们讲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就痛击今天的不良风气,并一再强调我们的人民还没有富裕,全国还有上千万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于是《老将军心系人民》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产生了,孔将军心系人民的神情真实地显露在读者的面前.三是要了解新闻人物眼前进行的活动内容,打有把握之战.如获1996年全国新闻摄影新闻人物现场肖像铜奖的《吴天祥在防汛第一线》,作者张宁、叶志卫对这位人民公仆,都非常的了解,在防汛现场,他们终于成功抓拍了吴天祥在防  相似文献   

14.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我作为全国八省市青联慰问团团员,和北京日报另外一名记者邵镇军一起,奔赴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慰问子弟兵,同时采写战地报道。在前线,我们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到达前线指挥部以后,我们每天跟随各慰问小组上前沿,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跨战壕,钻猫耳洞,一起坐在炮弹箱上吃罐头,啃压缩饼干,一面慰问,一面采访。6月26日黄昏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追寻长征足迹,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从环县县城出发,向北沿国道211线驱车50多公里到达山城堡战役遗址所在地山城乡。这里沟壑纵横,草木葱葱,流水潺潺,麦浪滚滚,一片丰收景象。红军长征最后一战就发生在这片热土上。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围追堵截红军的彻底破产,给全国人民展示出了新的希望,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但是,蒋介石集团对于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却惊恐不安,他们不甘心失败,不顾民族危机,坚持其反共政策。于是,蒋介…  相似文献   

17.
1996年 ,我采写的通讯《巴山玉米王》在《通川日报》等报刊上刊用后 ,获得了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来说 ,感到莫大的幸运和鼓舞。最近 ,应《新闻界》编辑张永红同志之约 ,在这里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这篇好稿的采写经过。宣汉县百亩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于1995年创造了奇迹 ,轰动了全川。次年春 ,正当玉米育苗移栽时 ,我有幸采访了作为攻关试验技术负责人的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焕然。回顾采写感受 ,令人至今难忘。到峰城乡采访时 ,天还飘着雪花。在农舍的院坝中、火塘边 ,人们朴实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 ,流露出对“李…  相似文献   

18.
2000年3月上旬,我与记者欧世金赴南疆采访。乘三菱越野车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我们到达叶城“女人村”。这里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留守处。男人们都上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留守的都是随军家属,因此得了个“女人村”的称呼。我们赶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到达,就写了一篇《“女人村”的节日》的稿件发回报社。在将要离开之际,经过一楼走廊时,我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死了?好奇心驱使我推开屋门打探究竟。里面有军人,有家属,他们告诉我:一个新兵死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19.
一 2006年初夏,我在上海华东医院,采访了84岁的杨逸老太太.杨逸曾于1949年春天,上海甫一解放,即根据当时中共华东局党组织任命,来到宋庆龄身边工作,不仅与"国母"宋庆龄"零距离"接触,并亲历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初期的一段辉煌历程.杨逸当年才25岁,用她的话说,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姑娘,时间虽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当年的那份激动,那份感怀,依然让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杨逸感到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