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的史学思想内涵丰富。他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方面;在史学工作的重点,原则和方法,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精辟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历史科学”的概念,反复强调“历史的启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美学问题、文艺现象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相应的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历史的启示”等思想方法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对于研究当前美学、文艺学的热点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雪 《华章》2011,(33)
马克思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三个”内在统一,即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中能动性与受动性、客观性与阶级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对“邓小平理论”的界定为依据,具体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指出它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对“邓小平理论”的界定为依据,具体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指出它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是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实践中产生的,其理论背景是资产阶级对宗教的批判,特别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说对宗教的彻底否定;其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历史的发展表现为“全球化”特征,另一方面宗教的变化表现为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扩张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产生,是无神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确证了它是一种“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革命的和批判的科学的宗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以及经历的两次大的转向,分析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派的思想基础及其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科学哲学的狭隘定位,从而使其走出现有的困境,而且还将大大拓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从而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曾颢 《培训与研究》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教育科学的独立发展,为中国教育科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理论思想条件和科学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有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史观认识论和实践的首要的和第一的观点、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决定论的根本观点、社会有机论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坚持、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社会实践的核心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三位一体”的根本原则和与其内在的一致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于我们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历史客观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片面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忽视个体的独特价值和活动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乃是否认外在于人的抽象历史规律的独立存在,主张本真的历史就是现实个人的目的性活动过程,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忽视人,而是关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它是价值性和科学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理论体系主要来自《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这个思想体系主要是由恩格斯运作,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彻底的人道主义”,包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但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形成,不能以此为根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而是针对费尔巴哈来说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它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纳入科学发展观体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于它对人的理解是现实的、科学的,从而对一个本属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旧的哲学命题实现了批判的科学的改造。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以人民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意义在于此。对于每个人、每位领导干部和任何一级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来说,重要的是实现由以人为本的观念主体到实践主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全面分析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