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歌须特别讲究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给人美感,增加了读者的兴味。诗歌打一诞生起,就与乐、与舞,处于共生状态,几乎不可分离。乐与舞,必须有节奏、有韵律,与它们合体的诗,自然也要讲究节奏和韵律——这就是诗的本根性特征。永明年间,发现"四声",诗人们有意识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将晋宋以来之艰涩转向清畅,开一代诗风。唐时对偶理论的提出,再加上平仄声调的运用,律诗绝句得以完全形成。宋词和元散曲较之律诗,看起来形式上"解放"了一些,"自由"了一些。其实,只是变换了形态。新诗百年历史,在音韵、声律、节奏的运用上,尤其在所谓"格律"的建构上,有个曲折过程。从诗歌的本根性特征即要求韵律和节奏来看,新诗可以是自由体,更可以是格律体。作者希望有一种"自由格律体"。适当的自由,适当的格律。不要以死板的格律害了内容的自由表达;也不要自由得无边无沿,完全冲垮了合理格律的堤坝。  相似文献   

2.
在新诗语音形式的理论发展中,郭沫若以极端的方式奠定情绪主体在诗歌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并通过写作示范展示出这种主体作用的强大,形成了新的情感经验生成模式。但是,对于主体激情的过分推崇.又使他忽略了存在于主体情感与诗歌表现之间的审美中介环节,从而成为他之后的语音形式探讨的新的出发点和理论假想敌。  相似文献   

3.
论章法结构的节奏与韵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法结构是先由其移位、转位而形成节奏,再由各个节奏层层串联而形成一篇韵律的。大致说来,节奏乃就局部来说,而韵律则是指整体而言。而由移位所造成的,是较为简单或反复、齐一之节奏,主要是显现其偏于阴柔之调和性;而由转位所造成的,则为较为复杂或往复、变化之节奏,主要在显现其偏于阳刚之对比性。这样,由局部而整体地层层叠合成为一篇韵律,再加上章法各结构本身的毗刚或毗柔属性,即可大致解释一篇风格所以形成之原因。而这种历程,可约略由章法之“多、二、一(0)”结构加以考察。就在此“多、二、一(0)”的诸多结构中,必有其核心结构,它一定落在一篇文章之主体所在,也就是最能凸显“主旨”的部分,以牢笼各主体及其它对应材料,可以说乃关键性之“二”,居于既能收束又能发散的地位,在其它各辅助结构的支持下,形成“调和”(阴柔)或“对比”(阳刚),一面彻下以统合“多”(结构与节奏),一面彻上以归根“一(0)”(主旨、韵律与风格等),发挥彻上彻下之功用,因此,理清核心与辅助结构,考察其移位、转位之情形,则章法结构所造成之节奏与韵律,就可以大致掌握了。  相似文献   

4.
胡勇 《四川教育》2008,(11):43-43
案例:《明治维新》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画面、《马关条约》部分条款和“南京大屠杀”画面。观看后,师请学生谈感受。  相似文献   

5.
“节奏”原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后来这一概念泛化了:学习节奏、工作节奏、运动节奏、打字节奏、线条节奏……速度的快慢,对比的交叉;虚实相生,阴阳转化;起与伏的关联,断与续的契合:这便是节奏的内涵。均匀的节奏让人明晰,单调的节奏让人昏沉,跳跃的节奏让人亢奋。  相似文献   

6.
王勇 《现代语文》2014,(4):54-55
这是X(的)节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通的格式,近来此格式风靡于网络,并频频以新面貌出现。本文着重分析其新面貌的三个表现,并探讨了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话语标记语是动态话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韵律的角度,结合声音的波形文件直观地探讨了话语标记语"I think"的语用功能,以期为话语标记语方面的研究补充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把握节奏、驾驭课堂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情,从自身特点与能力出发,灵活地掌控教学节奏,驾驭控制课堂局面,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启迪智慧,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0.
汉语“之”字结构,因为“之”字前后的音节数量不同,导致不同的韵律和重音模型,也会影响它们的生成能力。使用重音推导模式,可以发现不同的音节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重音值和节律模型,如果这种节律模型与其结构、语义表达一致,那么就会有很强的生成能力,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相关结构进行表达;而如果其内部节律模型与结构、语义表达不一致,或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才能调和其矛盾,那么它们的表达和生成能力就受限,也不会有大量的实际用例出现。因此,在汉语“之”字结构中,选择哪种节律形式作为其最佳表达形式,与其内部的音节数和韵律模式有直接关系,如果其韵律模式与句法、语义、语用均有一致的表现,那么它就应该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亚瑟王之死》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典范。学术界对该部作品的解读大多着力于其强烈的世俗性或世俗性与宗教性并存。仔细阅读文本后发现,作者实质上是用基督教道德观对骑士的世俗性追求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肯定和宣扬宗教才是作品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孟子》语言风格多样,读起来有时感情激昂,有时明快酣畅,有时平易自然。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使《孟子》散文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从语言本身来说,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孟子》语言词汇,也为文章表情达意、舒缓语气、增加语言自然流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长短参差、整散交错的语句以及重语叠句等运用,都使《孟子》语言显示出很强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3.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14.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15.
“疾”、“病”和“疾病”的各种意义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出现,没有时间上的明显先后。“疾”和“病”在表示“疾病”义时也无意义上的差别,同义并列不构成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即“疾病”不能构成并列短语。“病”由“困苦”引申为引发困苦之一的“疾病”义,二者的意义联系也很紧密。因此,名词“疾病”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的,与同形的主谓短语不具有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中的“得”字句,使用得非常频繁,且格式也较为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对《金瓶梅》中由助词“得”构成的句子多样模式进行描写,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来反映近代汉语中助词“得”的语义、功能及含“得”句式的基本模式之类型,为近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作一例证。  相似文献   

17.
1959年《文学评论》组织的关于新诗格律问题的讨论,主要就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节奏与平仄、押韵之间的关系,“自由格律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而讨论中对“节奏”与“格律”概念以及对格律诗、自由诗的认识,则启发我们重思当代新诗创作中的韵律问题。如果从新的理论体系出发,对节奏、韵律和格律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次讨论中的理论成果和局限。同时,这种重探和对话,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新诗韵律不一样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和人民对优质图书读物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提高图书编辑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治鉴别力、文字水平、学术素养三个角度论述了新时代图书编辑的基本素养,并阐述了图书编辑做到“四个提升”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邵阳学院法学专业构建的"一对一"司法实务实习教学模式,既有对西方传统学徒制法学教育模式的借鉴,又契合了创新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创新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现状的回应。这一模式的构建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它抓住了法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遵循了创新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规律,有效地契合了法律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育人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解决创新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问题,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但"一对一"司法实习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对"一对一"内涵理解教条化、指导法官教学技能缺乏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岁寒堂诗话>是诗话体例成熟的标志,它对许多传统诗学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体系性地表达了作者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一说更是对诗歌语言、外在审美特征、内在审美指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诗歌语言表达范围以及诗歌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