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军事记者》2014,(7):71-71
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有些新闻写成文字可能不易体现新闻价值.但拍成图片“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新闻照片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且感染力、冲击力强,用图片报道新闻.可以起到“一图胜干言”“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先后发表1870幅图片报道。在此。谈谈对新闻摄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3.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4.
素有海鸥王国雅号的海驴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头西北的大海中,面积大约0.11平方千米。岛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海潮东去、波涛连天,与成千上万只海鸥、白鹭共同构成风景独特的海岛风光,置身其中,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5.
摄影人在日常摄影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微距摄影。主要用于拍摄较微小的物体,如花卉、钱币、混虫等等,微距摄影在静物、动植物、刑侦、医学以及科研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6.
你看见他的时候他在报纸上,你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在赶赴新闻现场的路上。作为一名跑突发新闻的记者,黑龙江晨报记者肖劲彪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名字经常与最新的轰动性报道联系在一起。在他的镜头下,出现过英勇救火的消防战士,见义勇为的热心的哥,顽强求生的井下矿工……今年年初至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的镜头中又出现这样几个闪光的名字:郭肖岐、谢尚威、王世伟、荆百岁、高铁成、张丽莉。  相似文献   

7.
沈文 《新闻实践》2009,(12):53-54
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被人们记住,通常是一幅触发读者心灵激荡的照片,它往往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典型瞬间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怀。当我捧读大学好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记录他20年新闻摄影生涯的纪实作品《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时,  相似文献   

8.
李慧 《军事记者》2007,(8):67-67
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四期士官报道员张林,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先后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稿件2000余篇(幅),有65幅摄影作品在各种影展中获奖,连续8次被北京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多次立功受奖,2006年还获得首届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从军15年,他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的同时,也定格着自己不平凡的新闻路。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也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着力点,落实到我们基层新闻工作者身上,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官兵”。这三个具体化的“贴近”,不仅要人心人脑,更要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要始终做到心里装着基层、主题紧扣生活、镜头对准官兵。  相似文献   

10.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水平高低、资历深浅,免不了对新闻事件的思维。作为电视记者,如果能让摄像机与人脑思维同步运转,让“镜头”记录下“思维”、那是电视记者新闻敏感的升华,也就一定能拍出优秀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1.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人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2.
用镜头记录和收藏即将消失和正在变化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之成为永久收藏的民俗摄影作品和照片档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3.
弹指一挥间,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期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辗转去过全国十多个省市,拍摄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物,每当翻开相册,看着这些被我的相机定格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成就感,拍摄他们所历经的艰辛和困苦早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4.
接触到高粮老先生,缘于一次关于建国50周年的采访。曾担心高老80高龄,又曾患过脑溢血,是否会给接受采访带来困难。但是,在高老满屋子一摞摞历史事件的静态定格前,高老又恢复了流畅的记忆,讲述着一幅幅照片的拍摄年代、背景和照片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接触到高粮老先生,缘于一次关于建国50周年的采访,曾担心高老80高龄,又曾患过服溢眼血,是否会给接受采访带来困难,但是,在高老满屋子一摞摞历史事件的静态定格前,高老又恢复了流畅记忆,讲述着一幅幅照片的拍摄年代,背景和照片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张洪金 《新闻世界》2011,(11):157-158
本文结合《罐中人家》这一新闻摄影专题的发现和拍摄过程,浅谈摄影记者如何在都市生活中“扫街”,如何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几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18.
王瑾 《青年记者》2003,(1):14-15
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9.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视界一般认为,电视新闻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过程,即第一代模式是口播新闻,第二代模式是图像 解说,而第三代模式则是现场采访报道,也就是镜头前的采访。现在,镜头前采访正在成为电视采访的基本手段,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对于传统意义的采访来说,镜头前采访是现代化进程中又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