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后现状是地理性分配和政策性分配的结果.在经济开发中,只有把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西北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国家的政策设计是影响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适当的政策设计下,才能促进生态建设的产业化,达到"治沙"与"治穷"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历程进行梳理,诠释内蒙古自治区治沙精神的具体内涵及阶段性特征,并对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的现状及难点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对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的创新举措,对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路径探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蒲城学案是由同盟会领导的发生于西北地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生运动。在陕西学界和国内外革命力量的支持下,这场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在这场斗争中,蒲城师生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严守革命秘密的斗争精神,是"蒲案"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地理关系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地理教学要善于在不同的系统中揭示各种地理关系。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一个沙漠地带,近年来在生态治理下沙地面积不断缩小,堪称治沙奇迹。文章分析了不同地理系统中毛乌素沙地形成和治理蕴含的“地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课标分析】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原因;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生  相似文献   

6.
朱赣鹰 《成才之路》2012,(21):59-5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因此,教学应围绕这一点来进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探讨其成因。(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西北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追求进步是渭华照金精神鲜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华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华照金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爱国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教育引领作为渭华照金精神的重要内涵,集中体现在坚持追求进步的价值取向。它既具有传播革命思想,促进渭华及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各种进步力量的发展壮大,推动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也将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再现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课标解读《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我国不同地域差异的认识提出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具体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学习标准,其核心内容可细分如下:运用地图简要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大力提倡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并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以服务社会。文章选取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分别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双一流”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代表,分析了两所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形式、内容与特点,分辨其优点与不足,并针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从教学、学生、社会与机构建设层面为综合性大学工匠精神培养提供建议。只有对两所高校的培养模式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企业输送具有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劳动态度等方面培养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语文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文章通过对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呈多中心结构分布,主要可分为国家高等教育中心、国家高等教育次中心、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省域高等教育中心和地方高等教育中心五个等级;在样本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向西南、西北地区扩散,其中高等教育主体性资源主要向西南地区的省域及以上中心城市扩散,成果资源以华东地区为核心,向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次中心城市扩散,品牌资源空间差异变化较小,路径依赖特征明显;此外,东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格局仍处于初级的中心城市极化阶段,要素的外溢效应不明显,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体系尚未形成,属于典型的"寡头型"集聚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及企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具备较高水平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可见,在当前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体系,以德育活动实践课程为载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针对当前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正确处理治沙与治穷、建设与保护、治理与利用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志忠 《教学随笔》2013,(Z1):18-19,92
<正>不断书写治沙奇迹自2002年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在中国施行以来,我国逐步在总体上实现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0多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0平方公里。西红柿、辣椒、茄子、乳瓜……谁能想象,这些充满生机的五彩瓜果,竟是大漠里结出的"绿色奇迹"?  相似文献   

16.
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养,我国西北地区教育比较落后,乡镇学校的课外活动资源匮乏,发展速度慢,本文以西北地区的一所乡镇小学为例,分析乡镇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制造"也誉满全球,进而我国提出了"工匠精神",基于此,中职语文学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本文作者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分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详尽阐述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了"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和教育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于抗日烽火中艰难办学,保留了民族图强的知识火种,也为后来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西北联大师生扎根西部、教育救国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发轫于西北联大在汉中时期的古路灯火,传承了西北联大优良的办学传统,弘扬着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使命,西工大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续写兴学强国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辍学率高是我国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根据甘肃某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情况,描述了西北地区中职学生辍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其成因,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