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日报》于2021年夏开始的对云南亚洲象北行的专题英文报道,利用多平台综合信息展示了中国环保实践,在全球广受好评。本次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念十分相符,其中生态理念的本土特质得到凸显,官民一体的形象得到了积极塑造,而中国科技能力的展现也融入了一个好故事的解说之中。中国当代的环境叙事必须反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结合;"北向追象"所构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叙事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外宣效果,跟其紧扣这一完整性的表达密不可分,对于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的雪灾因为其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深成为国内媒体同时也是中国对外传媒的报道重点.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对此次冰雪灾害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倾向、报道角度、报道议题、报道信源等方面的分析入手,探求灾难报道背后所蕴藏的我国对外传媒的价值诉求与传播意图,并评估此次报道的成就与不足,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国内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毛文华 《视听》2022,(5):154-157
新闻叙事是对特定时间、地点所发生事件的记录,力求真实性,在语篇特点上与文学叙事有所不同.从认知语篇的角度看,《中国日报》的脱贫攻坚报道在新闻叙事上一般遵循以下几种调节机制:视角变换、突显差异以及隐喻映射.视角为语篇提供时空框架,制约着语篇的组织以及情感态度;突显对语言所传达信息进行取舍和安排;隐喻在语篇处理过程中支持着...  相似文献   

4.
吴凯 《新闻世界》2012,(5):39-41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常处于不利地位,而受众广、信息量大的英语新闻成为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的文体特征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豆红丽 《传媒》2021,(1):23-24
全球化时代,为进一步深化中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英语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语言,英文报纸也同样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的时代语境中,英文报纸必须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以前瞻性、全球化思维,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优化对外传播策略,全面释放自身在对外宣传中的优势效能.笔者通过对《中国日报》的发展实践研究,来探讨我国英文报纸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的独特创造、文化瑰宝,对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健康有着独特的贡献。而新闻媒体作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抽取了《中国日报》英文版近十一年每年10月份的新闻报道,采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报道策略分析。研究发现该报报道标题拟定结构简单少用修辞,凸显国家主体地位;以正面、中性报道宣传中医药文化为主;新闻插图中叙事图像占比大。  相似文献   

7.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运用议程设置理论,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抽样调查法,从报道的数据分析、报道的情感倾向、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的形式等方面论证《中国日报》作为主流外宣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带一路"。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日报》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存在过于强调经济层面忽略政治和军事层面的报道;报道过程中讲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是《中国日报》在后续的报道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已成为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崭新突破口。本研究以近十年《中国日报》有关西安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LDA主题模型建构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西安城市形象的主题集群,希望能够为今后西安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重要的机遇,但由于当前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讲不出”“听不懂”“传不远”等问题,推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受到一定影响。中国新闻社“近观中国”栏目“以文化为桥”,聚焦讲好文化共性、特性、多样性,不断尝试构建中国叙事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我国主流媒体关于二十大的一系列报道,彰显出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在实践中的探索:叙事主题维度,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要素突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叙事视角维度,多重视角相结合,展现生动的中国形象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叙事结构维度,全面总结和重点突出相结合,诠释并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阮超 《新闻世界》2012,(6):103-104
本文以《中国日报》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英丈报纸的发展环境,并从英文报纸自身的改进以及与新媒体和其他媒体融合的角度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段鹏  周畅 《现代传播》2007,(1):44-47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对外报道内容进行的抽样性调查,试图从微观层面上观察中国对外传播的不足之处。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外传播“软力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分析这一现象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理念、内容、技巧等三个层面上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张国栋 《新闻世界》2013,(8):227-22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伍艺涛  赵天照 《视听》2022,(8):133-136
由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讲述了四位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获得了国内外受众的认可。该片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融合了我者叙事与他者叙事,实现了由单一自话自说到双方共塑的内外视角聚合;在叙事题材上由宏大主题到微观个体,挖掘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奋斗奔小康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运用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冲突悬念式叙事节奏以及多模态叙事语言,以此建立故事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际舆论场中的热点议题。环境政治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并且都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文章以此为焦点,探究我国媒体在环境议题上的国家形象建构实践。研究以环境政治、环境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三个概念组成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基于对中国日报网“大象旅行团”报道案例的研究提出,中国日报网在新闻内容中涉及政治、自然、公民等多个主体,并且多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共容性利益;环境传播应继续推动个体化叙事与理性化叙事的深度融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何黎 《新闻实践》2011,(9):31-33
做好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体现中国“软实力”之崛起,是钱江晚报国际新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发表后,主流外宣媒体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人民网在美国“民主峰会”的英文报道中,通过主动设置七大叙事框架——“定义性质”“事件背景”“历史语境”“召开动机”“事件过程”“事件评价”“中国倡议”,借用隐喻表达,以生动、鲜明、尖锐、直言不讳的中国特色叙事,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做出了示范,打破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无语、失语、无果”的弱势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G20峰会视作话语分析平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双向互动角度分析语义,以互塑型语态的角度还原不同符号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以数据统计及话语包分析,呈现了在国家形象互塑过程中国际利益博弈下的中国形象构建及由此形成了互塑型的媒介语态.  相似文献   

20.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