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核心要义——中国文明起源后,国家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变化,提出了统揽本单元的关键概念与核心主题.从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早期国家"的概念综述入手,梳理了本单元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的嬗变轨迹和历史缘由.在单元内容主旨的定向制...  相似文献   

2.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廖丹萍 《广西教育》2022,(2):132-134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详细阐述高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单元学习下的主题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可根据单元学习较为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构建,从单元学习的视野设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分析“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单元,上承本单元“秦朝与西汉大一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二课,下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将东汉的兴衰置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历程中重新审视,同时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表现及东汉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豪强士族与君主关系演变的梳理,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贡献.在他统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其中的"焚书坑儒"的看法,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即它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另一方面,要看到它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效仿.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秦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中世纪欧洲分为许多小的封建城邦,中国则很早就统一,而且越来越走向大一统、大融合的趋势。自周代的诸侯千百,变为战国七雄,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国统一时间之长久,在世界各国无与伦比。秦并六国,行中央集权制,置三十六郡,后又发展为四十郡,在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时候,在我国领域内,与秦并存的还有东北部地区的东胡、北部地区的匈奴、西北部地区的乌孙和西域诸城国,西部地区的氐羌,西南氐羌汉藏语系与南亚语系的众部落。汉朝在秦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统一。北战匈奴,南…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局,秦统一向来备受关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叙述了秦统一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的"历史纵横"栏目在论述"秦朝的政治危机"时,编写者举出了两个例证:一是秦始皇出巡途中险些被铁锤击杀,二是陨石上被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政治预言。如果注意到这两个事件均发生于统一国家的东方,便可以推知,所谓"秦朝的政治危机",实际上主要来自六国故地。而政治危机的存在表明,六国民众不愿接纳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核心概念。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又一高潮,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本课以耶律楚材家族400年间的起落,折射辽夏金元统治的世事变迁。将看似松散、彼此独立的几个少数民族并立或更迭的政权,以及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加以勾连统合,在建构整体化知识体系的同时,窥见"多元一体"和"多元共辉"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彰显多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目;践行"叙史见人"和"释史见事"的史学特质和教学理念。进而尝试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深度学习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周滢 《初中生辅导》2023,(Z4):88-90
<正>时代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继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汉武帝励精图治,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使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在秦朝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在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足“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已然存在,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整合势在必行。受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两名教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同课异构观摩和研讨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化史部分的教学,我们应瞄准“课程结构”靶心,紧扣“纲要”二字,  相似文献   

15.
(本节内容较多,必需掌握重点,以安排两个课时为妥。) 全节分四部分:(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始形成。(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焚书”“坑儒”。(四)秦和匈奴的关系。教学时应突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此为中心,把秦开创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和建立最高皇权及巩固统一的各种措施的积极作用,“焚书”“坑儒”、秦和匈奴关系等教材内容皆环绕它来阐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新的世纪,研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原因,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得以确立。清朝统治者在经营边疆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利用史书编纂彰显"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受此影响,清代三通馆所修"续三通"与"清三通"在疆域书写中逐渐摒弃了"三通"以九州为纲的体系,改以当朝区划为纲,以彰显盛世幅员之广阔,显示出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六通"疆域书写不仅具有考察地理沿革的学术价值,更有着彰显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 ,尽管也出现过分裂、民族间的战争和改朝换代 ,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结构不仅始终存在 ,而且其疆域范围越来越大 ,最终在清王朝最强盛的 18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者以清政府与蒙、藏、新等民族地方的政治关系为中心 ,探讨清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清政府治边政策的实施与国内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公共空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相关变量。多民族国家围绕公共空间进行政策设计时,就产生公共空间政治。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共空间具有民族文化符号承载性和政治社会化功能。由于公共空间在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公共空间的象征符号强化国家身份,或者为公共空间重新命名,让文本、口号和地名的使用占据公共空间的核心,或者通过公共建筑强化国家认同,通过视觉冲击强化政治效忠。由于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与传统、认同以及权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有助于政权的稳定性与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文化民族主义路径;其二是整合主义路径。虽然不同国家对于公共空间政治的路径选择不同,但实现国家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在本国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重视"符号"以及由符号建构而成的意义,借鉴他国的公共空间政治社会化模式,在"差异性"与"统合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与缓解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