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论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实验2—8,2—9),还是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P56),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时都是通过两个相似装置,利用加热的方法分别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该实验虽能说明碳酸氢钠没有碳酸钠稳定,受热易分解,但费时,不经济,浪费能量。将两个实验集中在一起一个时段同时进行,不仅省时节能环保,而且便于对比观察,现象非常明显,一目了然。现对实验创新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利用注射器、真空采血管、中药液吸嘴袋等医疗用品创新改进“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实验”“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吸热反应”。改进后的装置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方案适用于学生的分组活动,让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本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达到知识本体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实验的困惑及探索 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第32页关于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对比实验,通过用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时的实验现象的对比从中揭示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但笔者根据教材中介绍的药品用量和操作方法做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粉末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时,总觉得二者的反应速率实在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套管实验是将一只较小的玻璃仪器装入另一玻璃仪器中,经组装来完成原来需要两套或多套普通玻璃仪器进行的实验。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化学实验中。套管实验具有操作简便、节约原料、现象连续、易于对比、减少污染的优点,宜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力推广。现分析总结套管实验的设计几例如下。a.泡沫灭火器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社,1995年10月第二版,P84)实验5-9,在验证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时,利用了如图1的装置,就是典型的套管实验装置。b.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比较实验。碳酸钠和碳…  相似文献   

5.
陈卫 《化学教与学》2022,(3):96-97,75
以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比较实验为载体,设计了主题式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展示的四套实验装置:在铁片上实验、串联双管实验、套管实验和面团实验,简便且易操作、实用性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展示了学科魅力.  相似文献   

6.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通常用稀盐酸来鉴别两者。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教材中设计了简单实验用于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但是,笔者认为该实验有以下缺点:①装置气密性不易检查,可能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②没有明确试剂碳酸钠溶液以及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因此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受到研究者质疑;③浓盐酸易于挥发,且浪费原料;④不易做到同时将两胶头滴管中稀盐酸挤入试管。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2):71-72
了解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教材中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比较实验,不能一次完成两种物质的实验,无法对某些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对此,可创新改进3种较为简便且易操作的实验方法,即在铁片上实验、进行套管实验和面团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实用性强、成功率高,适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9.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是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命题的热点。对该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出发,分析相关实验改进现状,提出对今后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实验以真实实验为基础,通过各种传感器替代传统的仪表,将实验数据采集之后交由计算机分析处理,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展示现象,揭示规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56页中的"科学探索"栏目,就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笔者用数字化手段完成了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笔者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利用该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的内容,认为应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分析了相关实验的设计,认为实验设计还有创新的空间.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扰问题,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实验的创新必须解决教与学的问题.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能较好地领悟物质化学反应原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创新实验演示并进的多种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本章学习目标指导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纳的化学性质;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第一册P87[实验4—5]把少量盐酸分别加入盛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两支试管内。比较它们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程度。对此实验笔者作了一点改进。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附图。2 实验操作 1.分别在两具支试管中装入少量或等量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且在支管处扎上两个大小相同的未充气的气球,再与已注满稀盐酸的锥形瓶通过导管等按图进行组装。  相似文献   

15.
多变U型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崇晶 《化学教学》2004,(12):20-22
U型管是化学实验室中较常见的一种仪器。本文对它在制气、净化、收集和尾气处理等实际环节中的广泛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U型管的自身特点,将U型管应用在某些实验的改进或展示实验现象上,显示了U型管一管多用,操作简便、便于观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现有实验装置不足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研究提出利用简易的创新实验装置定量比较二者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快慢,并结合手持技术的应用从微观层面解释碳酸钠与稀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厘清教学思路,避免教学误区。此外,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应用建议,可作为教师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U型管是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频率不太高的一种仪器,在教学中若能在其常规用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则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用法,现总结如下。1简单使用a.做干燥装置。在U型管里装入固体干燥剂,如碱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可以对气体进行干燥。1996年高考化学第28题制取“引火铁”的实验装置中,曾考到U型管的这一用途,如图1所示。b.做冷凝装置。将U型管浸入冷水或冰水中,可以将某些气体冷却并吸收凝结后的液体。例如,在煤的干馏实验中,煤干馏后产生的气体经冷却,在U型管里就会凝结出水和黑色粘稠的油状物———煤焦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用量,对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和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容器中注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别作了实验探究。结果发现,在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易析出碳酸氢钠晶体。作为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其反应原理及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的物理性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耗时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用品直流电源、U 型管、烧杯、干电池碳棒(带塑料盖)、硫酸钠溶液、酚酞、导线。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三、实验步骤(1)往 U 型管中加入滴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用碳棒做电极,用直流电源电解。两个电极上都有气体产生,阴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短时间内红色液柱几乎不变。(2)若将 U 型管中液体按图2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若将 U型管中液体按图3所示倒入烧杯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