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逐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关注,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而赣中花钗锣鼓乐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下面临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本文从赣中花钗锣鼓乐面临的实际困境出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出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通过产业化经营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传承和保护的维度讨论了云南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丽江文化产业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将遗产资源通过商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在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赢得了资金支持,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效保护、"活态"传承,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薅草锣鼓,是整个土家族共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但在今天,薅草锣鼓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些地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其经济基础基本消失;传承出现了断脉;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薅草锣鼓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扬州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全套传统手工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自2009年起,扬州雕版印刷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角度看,在古代版片的活态保护、雕版技艺的传承与从业规模以及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之间关系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探讨其发展路径是扬州雕版印刷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名词已愈来愈被人们所熟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正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等原则,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素有"民间交响乐"之称的八音锣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高赞八音锣鼓为研究个案,对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结合八音锣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模式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探析八音锣鼓的风格特质及传承状况,为八音锣鼓这项具有岭南...  相似文献   

10.
骆向宁 《学周刊C版》2020,(1):158-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是一种僵化死板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态传承".民间剪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不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能促使剪纸艺术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领导班子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其发展策略中就强调了对国家某些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内容。"猫头狮"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目前国家及地方对它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小学的教育启发方面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策略,结合多年的经验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活态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活态保护"具有的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关键点。"活态保护"必须贯穿回归生活文化,表达个性特征,突出多样性,展示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猫头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结合经验谈一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文章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论述了把高校作为传承基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领域,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紧迫的重要举措;同时探讨了在高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118-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活态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铜梁、梁平两地的非遗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进程中传承本体、遴选机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体系的构建需通过调查和科学评估,探寻其保护和发展的机理,形成一套现代转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发酵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