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眼"如何解? 1.含义理解 2009年第2期<语文学习>刊发了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一文.该文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重新定义"课眼"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课眼"及"课眼的运用"反映了当前阅读教学一种经济型的教学观:删繁就简,摈弃冗长.  相似文献   

2.
前两天,在大市优质课会课中,一位教师执教<虞美人>,受到许多与会教师的赞赏.可是,也有人说:"不就是会忽悠学生吗?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在忽悠学生!"  相似文献   

3.
雾中辨"薄"     
众所周知,"薄"的读音有三个:bao、bo、bo.其中bo比较易于区分,而其他两个有时则很难区分.省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有这样一句话,"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第6课<船长>中有这样一句话,"薄雾笼罩着大海,诺曼底号轮船像往常一样行驶……"在这里出现了两次"薄",而且都与"雾"有关,那么,这两处"薄"该读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主办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活动,并执教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经历磨课,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6.
怎样使每个孩子都能爱上作文?怎样让读和写有效结合?怎样使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我们积极参加到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课内外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研究,探索出了"阅读·生活·写作"三位一体化的实践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女歌手>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活生生的'这一个'"中的自读课文,写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小姑娘盖尔卡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的故事,作者是俄国的维·彼·阿斯塔菲耶夫.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读了,课堂任务应该是自读基础上的交流点拨,主要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但是,课一开始,教师却直接问了一个问题:<女歌手>到19节才写盖尔卡唱歌,到28节才第一次出现女歌手这个称谓,1-18节既没写唱歌,又好像与歌手这个称渭没有关系,是不是"多余"的?本来,课前教师很轻松地与学生聊着自己喜欢的歌,所有人都很兴奋,此言一出,兴奋感一下子没了,教室里寂静无声.  相似文献   

8.
课前欣赏歌曲<丹顶鹤的故事>.   一直奔课题以疑激趣   师:同学们,刚才一首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的确令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指出"乎"在这里读轻声)读了课题你脑子里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相似文献   

9.
课前欣赏歌曲<丹顶鹤的故事>.   一直奔课题以疑激趣   师:同学们,刚才一首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的确令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指出"乎"在这里读轻声)读了课题你脑子里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回放: 师:我们已知道<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分别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五位刺客,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只节选了"荆轲刺秦王"这部分.今天的这一课也是学习<<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最后一课,根据专题的目标要求,我们在上一课"文字整合""自主研读"和"小组互助"的基础上,集中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2.
岩梦 《语文新圃》2008,(10):8-9
新课改后.在高中语文里有了门选修课,叫<论语选读>.这名称让我起了这样的心事:既然要读<论语>,为什么还要"选"呢?<论语>各章节若要分肥瘦美丑的话.标准是什么呢?当初朱熹们定的是"四书",好像没再往细里"选"的,<大学><中庸>均是有独立性的.不知道现而今的"大师"凭了怎样独到的眼光,可以"选"了?……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6册第16课<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这样一句话: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下注释是这样写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袖是"藏在袖子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什么是面积". 课前思考: "面积"概念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本节课的数学核心知识是什么?如何达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的教学目标?体会自选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的面积概念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些是我设计教学时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题: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1课<普罗米修斯>片断一:谈"火"导入,引发体验师:在很久以前,人们只有靠火取暖.(板书"火"字)要是没有火,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解决其实效性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从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开设专题讲座、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于漪课堂 <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从20岁开始就进行创作,为什么称他是短篇小说大师呢?我请大家看两本书,(出示书)这是<契诃夫小说>,都是短篇的,上册和下册.这两册书选了37篇短篇小说,他一辈子创作了多少小说呢?700多篇,像这样的书20本以上.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今天我们学的<变色龙>,将来我们要学的<套中人>.  相似文献   

18.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19.
问:上海语文课本高一第一学期有一篇课文<香菱学诗>,其"思考与练习"的题目中有"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的引文.我查了鲁迅<坟>中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发现鲁迅的原话与此明显不同.那么,是课本引文出错了,还是另有出处?这"悲剧论"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还是引用别人的话而全集编者没有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20.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