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契,但并不完全适应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需求,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单位,其道德教育职能是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品德。社会规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仰、伦理和法律;学校道德教育亦相对应地有三个层次,即信仰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律教育。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信仰教育迷失、伦理教育滞后和法律教育冷落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因此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经济的发展,必须重构伦理秩序。结合新的形势,重构伦理秩序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整合旧的伦理秩序与新的伦理秩序,引导伦理共识与养成宽容心态;克制技术理性与追寻伦理精神;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单位,其道德教育职能是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品德。社会规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仰、伦理和法律;学校道德教育亦相对应地有三个层次,即信仰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律教育。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信仰教育迷失、伦理教育滞后和法律教育冷落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普世伦理(the Universal Ethics)又译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是目前理论界(主要是哲学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普遍主义的诉求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但国内关于普世伦理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探讨至今仍很少.这篇小论以普世伦理所展示的宽广的文化学上的视野,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掀起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道德教育的合理精神和积极的作风给予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伦理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伦理失序是社会转型期的现象之一,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功效,伦理秩序与道德教育是共生共谋的。道德教育失效有其自身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的原因,但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伦理失序则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困境,伦理失序直接瓦解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因为伦理失序破坏了道德教育的动力,破坏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感,必须直面伦理失序的事实,在伦理失序的背景下,通过价值澄清教育、培育学生道德自我和涵养德性等措施和手段来应对伦理失序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8.
普世伦理 (theUniversalEthics)又译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 ,是目前理论界 (主要是哲学界 )探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普遍主义的诉求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但国内关于普世伦理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探讨至今仍很少。这篇小论以普世伦理所展示的宽广的文化学上的视野 ,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  一、普世伦理产生的现实背景  对普世伦理、道德的探求古已有之 ,如二千年前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1] 就成为千古箴言 ,而《圣经》中耶稣基督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新的内涵 ,它包括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协作教育等 ,是它们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德育对我国校园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由一个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的贫穷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政通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花园式城市国家,是与它成功的学校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研究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且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在道德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中,中国的社会伦理与个人的道德实践都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为此,人们试图借助学校道德教育寻求化解这一症结的良方。过去人们多倚重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进行道德教育研究,较少自觉地站在文化层面思考道德教育问题,未能对道德教育进行积极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德育》2012,(11):3-3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形成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16.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7.
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韩剧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其中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了解韩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韩剧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其中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了解韩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隐性道德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隐性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德性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隐性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通过提高教育者在隐性德育中的作用,提高学校制度建设蕴涵科学、民主、自由、公正的伦理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等对策来提高隐性道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事业,是人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准备。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引起社会的转型,同时也赋予了教育以新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现代性挤压了德育的生存空间;学校道德教育的非伦理性淡化了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道德教育的敏感性降低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施。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道德教育渐渐地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教育也只是在灌输知识,物化人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