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析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规模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及高校合并的形势,分析了规模效益的形成机制,指出过度扩张所隐含的规模与效益的矛盾,提出适度的规模扩张才能促成规模效益实现的现点。同时针对扩招压力下过度规模扩张暴露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性调整、进一步降低生均成本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2.
肖河 《远距离教育》1997,2(1):24-27
根据研究表明,电大办学的规模效益与规模效益诸因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规律:1.电大规模效益诸因素决定电大规模效益的构成;2.电大规模效益诸因素影响电大规模效益的程度;3.电大规模效益诸因素的良性组合促进电大规模效益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大规模效益对于规模效益诸因素具有促进,推动作用;1.电大规模效益构成提高,促进电大规模效益因素的扩展;2.电大规模效益的发展,推动电大规模效益因素利用的完善;3.电大办学规模效益的提高,促使规模效益因素组合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就教学而言,班级规模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集团的适度规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模扩大往往被视为企业集团增强实力、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当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集团确能收到上述效果,即实现规模经济。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集团内部的管理费用也在不断上升,甚至会抵销节约的交易费用,造成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下滑,导致规模不经济。因此,企业集团的适度规模是由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和管理交易的边际费用及其他综合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海淀区翠微小学实施规模办学案例的典型调研,分析了规模办学的起因、过程、成效、经验及问题,认为规模办学最终要达到促使国有教育资产增值、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队伍和强化学校名牌效应的目的,并对规模办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着规模效益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生均成本作为反映一所院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指数,用每年学校的在校生数作为衡量每所学校规模的指数.那么当规模增大时.生均成本降低,即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一般地说,学校规模越小,生均成本越高,资源浪费越大。只有学校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一、我国与发达国家校均办学规模比较总体规模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为了摸清我国各高校的规模状况,有必要与外国的有关数据作一下比较。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主要体现为两个数…  相似文献   

7.
论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规模越大,必然导致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是精英教育时代形成的规模质量观。民办大学所持的规模质量观应该是:没有规模就没有生存,规模是生存的前提;没有生存就没有质量,生存是质量的前提。确立科学的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对于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科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辞格运用的规模优势安徽/邵名尉学习语法的目的在于把话讲得对,学习修辞的作用在于把话说得好。语言表达上的“好”有雅俗之别、程度之分。这种区别主要决定于辞格运用的质与量。质佳多的修辞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具有巨大的优势、惊人的效果,使作品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具...  相似文献   

9.
适度规模办学初见成效海淀区翠微小学校长田志刚1994年7月15日,海淀区教育局决定将翠微小学、罗道庄小学、卫国学校小学部合并为一所学校,名为翠微小学,合并后,共有教学班67个,学生2952人,在岗教职工186人。目前,这所近3千人的大校各方面工作正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对规模经济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着误区,只注重规模却达不到规模经济。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后,指出企业在实现规模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最后对我国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艺术:柏拉图心中的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并非如通常所说的敌视一切艺术,他驱逐的仅是摹仿现实的艺术及其作者,而推崇呈现理念的艺术。这是因为,就其与真理的关系来说,摹仿艺术远离真理,而呈现理念的艺术接近真理;就艺术的社会功效来说,摹仿艺术会腐蚀读者的心灵,而呈现理念的艺术能培养读者的美德。按照柏拉图的逻辑,呈现理念的艺术是可能产生的,因为灵魂不朽提供了其产生的前提;去蔽提供了其产生的手段;虔诚和知识提供了其产生的基础;而神灵凭附是其产生的保障。不过,呈现理念的艺术很有可能使得艺术单一化并导致艺术的最终消亡。这正是柏拉图没有正面提出呈现理念的艺术的原因,也是柏拉图艺术理论遭人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我国担保法确立了抵押、质押、留置三种担保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同的操作方法,但都同属担保物权,是在债权上设定的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三种担保形式的应用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注意它们的异同,正确理解三种担保形式的法律含义,熟练掌握它们的操作方法,是依法保障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欧美化的步步渗透,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等第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延续压力,在迅猛狂热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通过媒介传播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就成为各少数民族当务之急的一项重任.在媒介全球化及其高度发达的新时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赓延既有隐忧和挑战的艰难一面,同时又存在充满传播机遇与发展保护的优越一面,只要把握好传播与保护策略,民族文化的赓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历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审视中国历代诗歌表达思想、抒发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着重探讨其中爱国之志的抒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言志”的内涵和源流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A traction drive is a device, which transmits powerby means of traction contacts among multiple rotatingbodies. Variable ratio power transmission is achievedby varying the system geometry so that the points ofaction of the traction force are varied. When this isdone in a continuous manner, it results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ction drive varaitor. There areprimarily two types of traction drives that are ofinterest in the automotive area, viz., half toroidaltraction drive an…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复合动词"~出す"的语义。对于复合动词"~出す"的语义,一般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动词"出す"有7种基本用法,复合动词"~出す"的基本用法可以分为3类。文章将首先介绍动词"出す"和复合动词"~出す"的基本用法,通过语料库的检索对作为动词"出す"宾语的高频词进行分析,并且从复合动词"~出す"前项动词的属性对其语义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复合动词"~出す"的3分类法提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汉语书信写作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信写作,大要有三:结构有序、用语恰当、书写谦恭。信封的撰写,包括收信者地址的写法,收信者姓名的写法,寄信者地址、姓名的写法和托人传送信的写法。本文旨在接续因某种历史原因而割断的汉语书信写作优良传统,提升读者的书信写作水平,更好地发挥书信在华人社会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Victor Soucek 《Interchange》1995,26(3):241-25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radical changes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policy. Central to the argument is the claim that the radical restructuring of the public sector hastened the loss of the possibility of an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national policy.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hift has been forced on the Australian state b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expressed in a new realignment of the dominant transnational capital with the subordinate domestic capital, and in the shifts in a global capacity for consumption. The argument is underpinned by the claim that a new, post-Fordist (or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regim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at present replacing the Fordist regime of mas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ystem-preferred changes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polic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troduced radical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rules of policy formation. This involved a narrowing of policy making context and, crucially, an exclusion of voices critical of the shift towards economic reductionism.This loss of a critical sensibility constitutes the central concern of this paper. To advance the argument, in Part On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stralian state and the post-Fordist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Part Two argues that the lack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Australian public life was at le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easy passage given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s1 perspective in becoming a dominant public policy paradigm. Part Three locates the role of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t provides the link between critical sensibility, the projec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ch clearly extends beyond the modern vs. postmodern dichotomy), and the role of public discourse. Final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education policy needs to take the issue of critical sensibility seriously. For this reason, it needs to be informed by a desire to go beyond the mere technical fit between graduates and the workplace, and allow itself to be inspired by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seeing.Parts One and Two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INTERCHANGE, Vol. 26, #2, 1995.  相似文献   

19.
自然范畴在诗学中主要从五个方面被呈现出来:从本体维度上看,自然为诗的存在谋求到了合理存在的神圣性依据,使诗文具有了与天文、地文等同等的地位;从诗的生成维度上看,自然追求一种直寻兴会、无意天成的灵妙境界;从主体维度上看,自然表现为古人始终以虚静、修德的方式去追寻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状态和真诚无伪的处世态度;从作品之维度来看,自然就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与人在自然价值的追求上同构;从风格维度上看,自然是诗人、作品、诗歌成熟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要培养学生的形体意识和整体意识,必须对造型因素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对造型基本规律中透视、比例、形体、解剖、结构、明暗等因素的认识更多处于感性阶段,缺乏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来加以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尽量养成把所见的一切都看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整体地去感受形体,增强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形体意识中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辩证关系正是整体意识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