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语文知识》’94年6月刊发的《涉江补注》(以下简称《补》文)较之课本注释详尽,有益于教学。但有的“补注”值得进一步推敲,有的课本和《补》文均未涉及到,需要充实,试述如下。一、《补》文说“陆离、崔嵬作句子的补语。”笔者以为不是补语而是定语。因为“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之”,在句中不是补语的标志而是定语后  相似文献   

2.
一、“性行淑均”,课本注:“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案:“性”是性格,但“行”不是“品德”,而是“行为”。“行”在金文作  相似文献   

3.
一、“然,胡不已乎?”课本注:“然,这里表示近于‘那么’的语气。”案:“然”作“如此”讲,不作“近于‘那么’”讲。如果把这句说成“然则胡不见我于王”, “则”才作“那么”讲。“然”是指示代词,“则”是承接连词,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句译文是:“(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停止呢?”二、“虽然”,课本注:“‘虽然’,虽是这样,但是。”案:“虽然”等于“虽则如此”,它本身并不具备“但是”的意思,译成现代汉语也尽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除“落英”、“外人”、“何世”等争论较多,兹不录外,现辑录几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相似文献   

7.
8.
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形散而神聚"。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两点构想  考虑到《琵琶行》的篇幅和含量 ,在四十五分钟之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完成的。在这种情形下 ,就不得不大胆地去考虑 ,是否有可能把《琵琶行》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四十五分钟里。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让这种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而语文课 ,更应当是语言艺术展示的重要舞台。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除了要有文质兼美的读本之外 ,更要有语文教师精练流畅的表达 ,文学欣赏课 ,更应如此。  为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在《琵琶行》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学语言的设计 ,包括新课的导入和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如…  相似文献   

10.
11.
白居易的《琵琶行》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主题思想认识就不尽一致。一般人认为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手法,记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中唐歌妓悲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宋代文学家洪迈认为只是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理由是,白居易贬官不久,一定不肯夜间到独居的妇人船上,一起饮酒,弹奏作乐,那是要被人日后议论的(见《容斋随笔》)。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面性。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这首长诗自问世以来,对它的主题的看法就不一致:一般人都认为是诗人为长安歌女而作;而宋代文学家洪迈却认为只是抒写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理由是,白居易贬官不久,一定不肯夜间到独居的妇人船上,一起饮酒,弹奏作乐,深夜才离去,那是要被他人日后议论的(见  相似文献   

14.
读1999年第6期《语文教学通讯》刊发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通假字补注》(江苏张玉连)一文,觉得其未能将课本未注或虽注而有误的通假字补注出来,今特作续貂之笔。1.《赤壁之战》:“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其中“住”通“驻”,指军队驻扎。据《新编说文解字》、《辞源》、《辞海》:“住”本义为停留、停止。在上文中,军队停留、停止即是驻扎下来,所以“住”通“驻”,驻扎。2.《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这里的“邪”通“耶”。据《辞海》:邪(二),读y啨,助词,表疑问语气。结合语境,该句中的“邪”应通“耶”,…  相似文献   

15.
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课本无注,"不能十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成"不能跳出十步"(苏教版)、"不能有十步远"(人教版)。"不能"如果古今词义相同,那么它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有两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两句看似没什么难理解的,实际上要正确理解还得琢磨一番.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其实”课本中有“其实”一词的句子有: “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存的《全唐诗》一书中,就收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白居易创作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近三千首,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多产作家。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充分表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屈原《渔父》用此句时,“我”作“吾”)教材注释为“出自屈原《渔父》”。疑非是。屈原《渔父》引此句,其意含蓄,有保持清白纯正之意。而《孟子》则借以赞美沧浪之水清冽见底。吴伯萧引用此句亦借以赞美泉水清冽,不仅可以用来浇菜、浇果树,还可以“用来洗头,洗衣服。”且用比衬手法,说“这比沧浪水还好”,看来,作者是从《孟子》中引来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