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在词典中,是独立存在着的,其意义是用词典释义的方式加以阐释和确定;这种意义是静态的。但是,词进入语句之后,就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关系中,词与词紧密相联,并产生一定的关系,这时,词义是动态的,即它往往要受相关词的影响,也要受说话者表意企图的影响。这些,就直接影响着词义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错误,本文所要谈的词义相矛盾,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词义相矛盾,主要是指相关的词在意义上相反相冲突,或所用词义与表达本意相反相冲突。这里谈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用一个词语就能具体准确说明的意思,却在这个词语的上边或下边再毫无必要地加上一个与这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加以复说,结果或使语义重复,或使语言啰嗦,或使语句歧义,或使语法关系错乱,等等;这种毛病即是词义复叠。例如: ①在陕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陕西省有名的“运输大王”、澄城县农民葛振兴委员,与记者邂逅相遇。(《人民日报》1988.5.31第二版)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思想时,总是要在语法规律支配下,将词组成为句子来进行。词,即是造句的材料和基本单位。因此,要正确地造句,以及运用句子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其基础在善于选调和用词;而准确地选词和用词的基本条件则是透彻地理解词义和准确地把握词义。否则,就不仅不能确切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造成思想内容上的错误,以及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词义运用中的错误有各种各样,对此进行些具体分析,对于改正错误、正确运用词语,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的有些词语,其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的,如:软、硬、长、短、迅速、坚强、高尚、宽广等。因此,选用这类词语时。一定要看它是否符合它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征;换个角度说,就是要看所表现的事物是否具有用以陈述或描写它的词语所说的性质、特征。如果二者不相符合,所用词语自然就不能准确恰当地表现事物的性质、特征,也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逻辑错误,以及词语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5.
刘彤  杨嫦君 《报刊之友》2012,(11):56-57
词义变化的方式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其中词义的转移包含词义上扬和词义贬降。本文对近期媒体集中报道国内两所著名大学“校长事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同志”和“小姐”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说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事件的推动会造成词义的变化,进而探寻造成“校长”词义变化的原因,呼吁全社会警惕几起事件的报道对“大学校长”这一词语词义转移贬降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刘彤  杨嫦君 《传媒观察》2012,(10):27-28
本文对近期媒体集中报道国内两所著名大学"校长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事件的推动会造成词义的变化,进而探寻造成"校长"词义变化的原因,呼吁全社会警惕几起事件的报道对"大学校长"这一词语词义转移贬降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从词根与词根的关系看,构词类型主要有五种:偏正型、动宾型、补充型、联合型、主谓型.掌握这些构词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词语的内在结构,更深入地理解词义,正确地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8.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9.
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除前几篇短文分析过的几种以外,还有一些;本文再补充分析以下几种: 第一、助词“的”连用不当 在有的语言结构中,有时需要连续使用多个“的”,这时,就一定要弄清楚由“的”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否则,就往往会造成助词“的”连用不当的错误,而使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关系错乱,语义不通或者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0.
动词在语言运用中是个十分活跃的词类,它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份,可以与各种各样的词语组合搭配;组合搭配得当,在旬中用得恰当,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能使语言形象生动。使用不恰当呢,那就往往会出现我们过去所分析过的动宾不调、状谓不调、谓补不调等错误,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语义关系上说,还会产生语义相悖的错误。如下例:  相似文献   

11.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阅读书报杂志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文中所用的某些词语,意义含混晦涩,没有词典上所列的那种规范而确定的释义;这种词的意义,只有使用者自己理解,而别人却很难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用于句中,往往造成表意上或语法上的错误。这种弊病可称为词火含混费解。例如: ①她想到这里,心花浓剧地开放,好像这条绒线已经拴住了她的心。(书) ②在天安门西侧路南,他们头一次用串红栽摆的“美化首都”巨型花坛,艳丽壮观。(《北京日报》1985.9.22第一  相似文献   

13.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标注语料库的有指导学习方法是词义消歧取得性能最好的方法,优于无指导学习方法和基于词典的方法.它的准确率极大地依赖于标注语料库的规模,而目前人工标注语料库数量极少,缺乏标注语料就成为制约词义消歧发展的瓶颈,如何生成大规模标注语料成为词义消歧研究热点.自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它以小规模标注语料作为种子,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大规模标注语料.本文对自举在词义消歧中的应用和关键问题进行介绍.首先对自举进行算法描述,然后分别从中英文词义消歧领域介绍自举的应用情况,最后对自举应用涉及的初始种子、自举参数、未标注语料集的选择和互联网应用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借鉴现代汉语词义消歧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改进的向量空间模型词义消歧方法,即在古汉语义项词语知识库的支持下,将待消歧多义词上下文与多义词的义项映射到向量空间模型中,完成语义消歧任务。以中国农业古籍全文数据库为统计语料,对10个典型古汉语多义词,共29个义项、1 836条待消歧上下文进行义项标注的实验,消歧平均正确率达到79.5%。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中的差错,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二是编校人员素质有限,不能准确地了解词义而导致错用。因此,吃透词义,准确运用,实在是消灭差错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里列举的,是一些因误解词义而出现的常见差错。现将有关字、词作一分析,供参考。 一,宣、渲。 在一些报刊中,常出现“渲泄”  相似文献   

17.
刘伟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6):15-19
从互联网中搜索同义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词多义情况下无法对不同词义的同义词进行区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对互联网同义词搜索结果按照词义聚类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术语间的词义关系转化为图结构,实现词义自动聚类,无需人工干预和学科领域知识,能够达到较高的聚类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词义解释     
责问·质问——都是动词,指据理追问。责问着重指责备,指出、批评别人的过错,程度较轻。例:“你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才回来?”连长厉声地~。质问着重指问明是非,更强调据理追问,常要求回答,程度较重。例:1、(  相似文献   

19.
“拉风”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中流行的一个时尚词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能表达“有个性”“有魅力”“有品位”“很时尚”“有气质”“很特别”等内涵,主要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引人注目的特征,语义内容并未固定。词性上不拘一格,“拉风”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动词,还可以是名词。关于“拉风”的来源也众说纷纭。词义不固定、词性不拘一格、来源未明,这三个不确定恰好说明“拉风”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语在一般情况下都有固定的用法,其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法特征都是相对稳定的。但在新闻用语中(文艺作品更是如此),有时却会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词语与词语之间搭配,符合语法规则,可是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词语的超常变用。这种词语的超常变用,能使语言凝炼活泼,新颖别致,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新闻用语的活力。现将新闻用语中常见的几种超常变用示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