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勇 《教师》2010,(1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形形色色的跋涉者,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行进着.不同的职业选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一种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地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有了别样的滋味,在终日奔忙之余偶或静心品味,也是趣味盎然的.  相似文献   

2.
贺希格巴图是一位民主主义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关于贺希格巴图的诗歌的研究,还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训言当中.本文主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探讨其教育思想及主张.  相似文献   

3.
一、学校文化是什么? 要思考学校文化是什么,也许我们还是要首先思考文化是什么.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呢?历史上很多人从不同立场、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过阐述和定义.我这里推荐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龙应台生动而深刻地呈现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相似文献   

4.
先看这样一组句子——例(一):今天这样的会议,他会来的.例(二):今天这样的会议,他不会不来的.从例(一)看,虽然也肯定了“他会来的”,但不够坚决,甚至还掺杂有是否会出现意外的顾虑.从例(二)看,由于是双重否定,从语气上看很是坚决,透露了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深刻认识.因而虽然同是表达“他会来的”这一意思,但表达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再看下一组句子.  相似文献   

5.
马丁·艾米斯是二战后美国的新秀作家之一.<死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尝试不同叙事技巧在文本中使用的一部作品.本文探讨了<死婴>的叙事时间,从这个角度展现了作家马丁的小说技巧和多维叙事形式.  相似文献   

6.
任仲龙 《文教资料》2008,(27):58-59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同方面进行油画实践的过程.在这个文化交流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林风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打破了中西方艺术的界限,造就了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虽然他的国画作品比较著名,但他在油画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油画创作也为他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油画人物方面尤为突出.他的油画人物将国画中的传神、西洋画中的浪漫、抽象画中的隽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脱俗而又飘逸的美,一种诗意的寂寞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被过度关注出来的. 一个孩子从降生开始,他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制造着不同的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正意味着孩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家长和教师的适当引导,这些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相似文献   

8.
眼睛     
每个人都长了一双眼睛.有人这样描述:"XX有双漂亮的眼睛,长睫毛,双眼皮,眼仁又黑又圆,水汪汪的."在他们看来,眼睛是美的标志.有人见解不同,说:"好看有啥用?你能从他的眼里读出他的奥秘吗?"在他们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觉得这话确实有道理,所以注意去细读每一双眼睛.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袴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们在他身上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原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穿过窄窄的街巷,他又开始了新一天的买卖. 与其他的生意人不同,他的买卖从夜晚开始.每当夜晚来临,他就会离开家,沿着城市的缝隙一点点前行——他把那些高楼大厦与平坦街道间的九十度夹角处叫做城市的缝隙.在他看来,只有在这条缝隙中讨生活的人,才有他要寻找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艺术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办公桌上躺着一封从遥远边疆寄来的信,是一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写的.他在信中回忆了我教他的一些往事,说他曾让老师在路口苦苦等了许久,到现在还心存愧疚,忘不了老师对他的教诲…… 还记得他那时的样子,圆圆的脑袋,个头不高.他头脑聪明,就是不爱做作业,还常撒谎.每回问他,他总能找出不同的理由来搪塞. 有一次,他说作业做了,只是忘带了.我脱口而出,现在咱就一起回家取.他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他告诉我,他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学校向北第四个路口处. 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看他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心虚了.我头也不回,心想,看他下次还敢不敢撒谎.  相似文献   

13.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大学者,他一生共获得过86个博士学位.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起,他先后在不同时期接受了35个名誉博士学位,时称“胡博士”.  相似文献   

15.
龙丹 《华章》2010,(15)
罗素在他的代表作-<自由之路>中向我们展示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观.人的自由发展是罗素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罗素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罗素构建了一幅未来社会主义的蓝图.认真分析和研究罗素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了解他的政治学和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但他常常超越教育领域来讨论教育.他与别的一些教育家不同的地方正在于他的大教育观.毛泽东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这可以从他对教育由谁教、谁被教、怎样教、教什么等教育的根本问题的回答来判断.由于毛泽东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造成了毛泽东教育哲学的三大特点:高扬主体性、追求平民性、深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的伟大信念也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所折服、所铭记.他的高尚品德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从不同的侧面折射着不同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V他个X”构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V他个X”与典型双宾语结构的不同.谓词性词语充当远宾语有两点:一是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为谓词性词语做宾语提供可能;二是“个”将“X”体词化,进而将它带入双宾语结构.“他”是一种语法化现象.整个“V他个X”结构表达一种将来时态,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  相似文献   

20.
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让一位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停下来;而他则会把整个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 遇到问题,要会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在考虑常规性方法时也要考虑非常规的方法.重要的是乐意挖掘各种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之后,也不断总结,这更是难能可贵的.现举一例,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挖掘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