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怨恨是当下我国典型社会心态,也是民情的重要表征。虽然社会怨恨情绪总是来源于个体,但仍然脱离不了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特别是在高度媒介化时代,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建构。当下我国是一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旧媒体并存的媒介生态格局,媒介一方面呈现、扩散社会怨恨,一方面还通过意义的生产和转换建构社会怨恨情绪,从而形成社会怨恨情绪的新表征。新媒体在弥补传统媒体表达通路不足的同时,深度嵌入社会怨恨情绪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和流程中,与网民的情绪框架产生互动共鸣,深刻影响网民的认知、判断和行动倾向,是触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和谐,首先是结构的和谐,只有在结构和谐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才是真实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和谐。和谐的社会结构的突出代表就是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而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结构是一种丁字形结构,农民成为丁字形结构的庞大的一横,这种社会结构在现阶段产生了社会的结构紧张,给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而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就必须使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转化为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群体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次级社会群体。移动终端的普及为网络社会群体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成为网络社会群体形成的诱因;个人需求则是推动网络社会群体成长的根本动力。作为利益共同体,网络社会群体既是精英群体,又无可避免成为了乌合之众,需引起社会对网络自由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验室内外部组织结构现状与特点,运用网络社会方法构建了实验室内外部组织结构网络关系图,分析了实验室内外部组织结构网络关系。通过定量分析把握实验室组织结构特点与规律,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最终得出更科学、更客观的优化实验室组织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留守儿童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是引发怨恨滋生的内外因素。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身心产生毒害、阻碍自身的社会化、导致道德人格扭曲以及引发攻击性行为。怨恨所引发的负面效果要求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其策略有预防和疏导两个方面。预防主要以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素养为根本,疏导则是由教师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地宣泄怨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基本停留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三层楼”的描述上。它远难完备反映极其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未能全面体现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的丰富思想。必须作进一步的探讨,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的“生活”要素系列;确立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探索社会立体网络体系;注重社会结构的主体结构的开放机制;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结构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浅议社会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观涛先生在其“社会结构”理论中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关键在于其独有的“大一统”特征,即独特的政治和文化结构的一体化。他还阐述了其“社会结构”的多样化思想,反对在其“社会结构”之外寻找历史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我们认为,任何社会结构的形成都是社会冲突的产物。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着一体化、松散型和实力型三种社会冲突结构。因此,一体化冲突并非中国独有,社会结构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网络族群的崛起、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及社会组织模式的重塑,从微观层面体现了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怨恨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情态,其产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这一心理情态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受伤害是怨恨形成的起点,没有受伤害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形成怨恨;外向归因或者说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寻求受伤害的根源是怨恨形成的中介因素;由无能体验引发的隐忍是怨恨形成的推动因素;敌意的不断集聚和蔓延则预示着怨恨的形成。无论是个人怨恨还是社会怨恨,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在价值比较中的“俗人”特质,另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所处的失衡社会结构。怨恨爆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想象的暴力”。怨恨不仅是怨恨者“心灵的自我毒害”,怨恨积聚还是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宽容精神、健康人格以及同情心是保持个体心灵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平等性、自主性、匿名性以及间接性等各方面的特征。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际情感疏远、人际信任危机和人际交往失范。因此,规范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十分必要,通过加强道德引导教育、规范交往准则、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进一步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网络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网络英语教育环境中学习者的能力结构。网络英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应具备以下能力:1、自主学习能力,由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规划能力、自我评价和监控能力、学习策略选择能力以及学习情感监控和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则包括信息选择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2、协作学习能力。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信息处理能力是基础,而协作学习能力是对上述两种能力的补充,各种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乐观人格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乐观人格、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1)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悲观倾向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悲观倾向对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在乐观倾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焦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都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社会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明确的分野,网络社会由于其自身特性而对现实社会产生一系列深层次的影响,网络社会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种种网络社会风险,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网络社会风险,防范网络社会风险,促进网络社会安全,维护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研讨论区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研讨论区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社区,学习者在此通过交流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笔者所参与的网络教研讨论区交流信息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对"松散"的扁平化交互结构是讨论区得以扩展的重要结构,进而针对组织网络教研、积极开展讨论提出了三点建议:网络教研讨论区应广泛覆盖各种层次的参与者、坚持核心参与者的引领作用、鼓励所有参与者协作共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职校面临的社会境遇,从六个方面归纳了制约职校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剖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根由和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纾解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