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精神界战士,如一盏照亮黑夜的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鲁迅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把对青年人的生命关爱与精神关怀表露在他的杂文里.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关爱青年生命,为青年人提供“韧”性战斗的精神武器;以“立人”的人学理想为精神指引,鼓励青年人“执著现在”,正视现实,积极大胆地看取人生;怀着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指导青年人的具体读书实践.以此培养青年人健全的个性,自由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传播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在鲁迅作品的受众中,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正是因为在中学接受了鲁迅作品的陶冶,对其以后人格的生成和学养的提高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教材是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而且教人如何做人,提高读者的道德情操;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鲁迅作品也堪称范本.所以,鲁迅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不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国时期,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而且在解放区也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文革”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收的鲁迅作品,约占全册课文的1/30至1/16,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文革”期间,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仍占据了显赫的位置,不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作品遭到了实用主义的解读.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多元化语境中,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经常受到质疑,甚至出现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讨论,反映了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识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由于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对同一文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过,新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无论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鲁迅作品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不同程度地被选入了教材,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5.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诗歌《有的人》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歌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和“情愿等待地下的火烧”的伟大品格。在《有的人》中,作者构建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形成了两类人,通过对这两类人有不同下场的描述来告诫世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8.
皖西籍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李霁野是五四文学社团未名社骨干成员.鲁迅是未名社主帅,在与鲁迅频繁的接触与心灵交流中,李霁野深得先生真传,亲受鲁迅精神哺育成长.鲁迅逝世后,李霁野积极致力于鲁迅研究、纪念事业,成为鲁迅精神的重要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10.
在鲁迅整个杂文创作中,叙事性质的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占很大比重,而且在艺术上也同样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方面尤以悼念性杂文最为显著。诸如《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此外类似的还有《忆太炎先生所想起的二三事》等,均属名篇。  相似文献   

11.
1949年至1976年的杂文创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次理论探讨,两次创作高潮和两次政治重创.三次理论探讨的核心都是杂文在新时代的合法性问题,其中第二次理论探讨是借引进"苏式小品文"以激活本土杂文创作.两次创作高潮的结果分别是"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参与杂文创作的主要作者或成为右派,或受到其他名目的政治迫害.整个"文革"十年,真正意义的杂文创作进入潜在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两个象征性的人物。一个是精神导师,一个是革命领袖,他们的被接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具体个人对他们的态度。以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镜像来研究萧军,从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和情感的认知中,可以映照出萧军本人的精神资源和人格气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以人类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它从成立之初起,就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放眼全球、立足国情、把握规律,改革创新,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战略发展位置,牢牢把握思想舆论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势力.党的文化理论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立场、大众情怀和世界眼光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已经确定了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服膺,是其思想的高峰。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和主脉。忽略和淡化鲁迅精神的本质所在,是不可取的。我们目前面临着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精神探索者,鲁迅先生虽然爱其故乡,却一再为故乡所放逐。从自身的境遇出发,鲁迅提炼出了这样重大的文化命题,即:永世流浪和四方漂泊是精神探索者的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蒋牧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奉鲁迅为导师,而且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人,做事。他将鲁迅先生奉为终生的楷模,承继他的精神和遗志。他是鲁迅先生的虔诚守护者和追随者。  相似文献   

17.
从散文诗《野草》出发,选取其中的六篇文章浅谈鲁迅在军阀混战时期内心不知前路何方,却于绝望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鲁迅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他不知道打倒黑暗后是否仍是黑暗,这让他对自己有一份怀疑。由于这样的情感,他的内心饱受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绝望相互纠缠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有一份超越,抛却希望和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依靠地坚守可贵的战斗信念,独自反抗绝望,独自寻求前路,独自“向前去”。  相似文献   

18.
申英利 《文教资料》2008,4(1):15-18
本文通过"散文诗"将波德莱尔和鲁迅两个非同一般的人联系在一起,对他们各自的散文诗代表作<巴黎的忧郁>和<野草>进行比较,寻找波德莱尔对鲁迅影响的踪迹,亦可说鲁迅对波德莱尔思想的某些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你真正有了在现实的商品世界中生存的生命体验以后,再去阅读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个“商品世界”,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心灵的历史撞击。一个“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商品世界”和“商业精神”竟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中古初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这个“商品世界”从来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销声匿迹”。然而,它却始终孕育不出一个“近代性”,更化育不出一个以自由、民主作为两大支柱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那个“商品世界”的悲剧!这个悲剧现在是结束了呢,还是在继续?  相似文献   

20.
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他们却在单调的环境中默默耕耘;外面的世界变幻万千,他们却守着一方图书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岁月夺去了容颜,白发悄悄地爬上双鬓,他们却痴心不改。耗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