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这个字眼,本身就是一种活力,一种希望,一种美好,一种涌动。人类社会,由生命构成;大千世界,由生命构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几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和指归。我们的教育,是将自然意义的生命培育、转化成社会意义的生命的伟大活动,因此,我们的学校,自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人格完善,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鲜活与生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解读新课程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其关键词是:生命、发展、生态。本文主要观点:课堂是课程和教学的时空交集.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生命发展生态课堂是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课堂从创设生态课堂环境入手.秉持民主、效率的管理观,以理解、交往,动态生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用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实现生命活在当下、盘算未来,在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共时体悟生命魅力的存在意义,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效率低下。本文阐述历史“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渗透新课程理念,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由师生所构成的课堂就应该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以及情感的流动。课堂该是人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效率低下。本文阐述历史“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渗透新课程理念,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每一种生命都弥足珍贵,可是霸道的人类却常常无视它们的存在。其实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应该与它们相亲相爱,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恩想指导下.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情感和精神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名学生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它是“知识课堂”的延伸和发展.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学校教学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不断地生成着.教育生命化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期待,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是师生实现价值的一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15.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是当代教学实践的应然选择,生命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生命在场的课堂样态,使生命体验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因此,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应从"特殊认识活动观"转向整全生命教育观,从"认知领域"转向"生命领域",从"知识目标"转向"生命目标"。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18.
胡全 《青海教育》2009,(7):58-59
体育自古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包括特殊个体和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个体生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促进机体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保证生命体的存在状态,为生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体育教育对个体生命的生物价值、心理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认识、开发和利用中可以看出,体育为人类创造着美。不仅创造着主体的审美对象,还创造着审美的主体以及主体审美能力,以促进生命发展,发掘个体的体育潜能,美化人的生活,树立理想的人生,进而创造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