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竹林七贤追求个体身心的自由与完美,把庄子的人生哲学纳入玄学体系中,使竹林玄学成为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虽突出了个体存在,但又导致了士人人格的分裂,既追求人性的自然,又无法真正割舍名教,在矛盾中带有儒道调和色彩.  相似文献   

2.
阮籍是竹林玄学时期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玄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也渗透进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咏怀》诗旨意幽远,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旨在从竹林玄学的人生态度和认识方法两个方面论析竹林玄学观念在其《咏怀》诗中的体现,指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使阮籍苦苦挣扎在淑世与超世之间,最后只能用“齐物论”来做最后的安慰;《咏怀》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且复杂结合是玄学“得意忘言”认识方法的表征,而注重“人”的竹林玄学思想又使"意"表现为对人生困境的理性思索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从而论证了玄学观念对阮籍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咏怀》诗所具有的丰富的时代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魏晋易代之际的竹林名士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著名口号,并获得了阮籍等其他竹林名士的认同和信奉.但这一口号并未让嵇阮自身真正化解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而将他们推入了更深的生命困境之中.对于嵇阮等竹林名士高尚的人格境界,我们不妨由衷地景仰,但反思他们依违于名教.与自然之间的人生困境,对于后人认识并化解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张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达成两者的互补和谐,而不是割裂两者的关系甚至将两者的对立冲突永恒化,具有更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鉴于易代之际的政治现实,竹林玄学逐渐否定了正始时期由何晏、王弼等通过即体即用的双向训释建立的契合自然的名教理想,代之以纯粹的不可能实现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逍遥,使其理论陷入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难选择。阮籍《咏怀诗》的主旨、表达方式、抒情特点等同样呈现出选择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人之论多从“名教”与“自然”的角度,以向秀、嵇康的学说为纲目,阐明其与何晏、王弼玄学的异同。其实,除了这一内容外,竹林玄学主要的还是从人生的角度着眼,以全身养生为终极目的,是为人生的哲学,这主要是以嵇康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庄子>散文"卮言"作了深入研究,通过概念辨析、源流考索,提出"卮言"首先是指<庄子>中的议论文字,是庄子思想的自然流露;其次是指有关庄子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先秦散文语录体痕迹,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文章进而对<庄子>散文"卮言"作归类分析,提出议论体"卮言"可分为阐明题旨式、简短论述式和纵深探索式,语录体"卮言"可划分为单纯议论式、体验感悟式和引证说理式.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是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的糅合。本文专题探讨了这一哲学史现象,着重揭示了竹林玄学对庄子思想中自然主义的发挥、重生意识的复兴、理想境界的寻求,从而阐明了名垂百代的竹林精神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以嵇康和阮籍为精神领袖的竹林玄学不再将焦点限定在道德哲学领域,而是通过辨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来重估、建构价值观念。通过对人的本然生存结构和本真生命的分析,嵇康和阮籍提出名教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根源。作为重估价值观念的成果,“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是描述出一幅全新的善的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崇尚精神独立自主、交往的真诚性、自律的生活态度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地>篇全面地反映了庄子思想社会性、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三重间架思想体系.在社会性中,以无为为标号,但实质反映圣君臣的有为之治;在自然性中,庄子关照自然人性、人生和自然政治,追求自然理想;在超自然性中,庄子思想邀游于混冥玄虚的超自然境界,追求大道本源和超然理想人格,这是庄子思想的制高点.总之,庄子三重性的混杂思想体系,是我们深入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门径.  相似文献   

10.
竹林     
在铺满落叶的小土坡上,挺拔着一丛丛四季常青的竹子。这是一片极其普通的竹林,然而,我却对这片竹林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竹取物语》成书于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作者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僧人等知识分子[1]根据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进行加工创作的。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2],被称为"物语之祖"[3]。同时作为用假名文(日本固有的文字)书写的早期的物语,对后世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日本文学史上自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有日本学者指出:"假名散文以及虚构物语都是以《竹取物语》为起始的,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看法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而无需再做强调。"[4]长期以来,《竹取物语》正是以其物语性而广为流传,本文就其物语性稍作探究。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中的“私属”,既非一般意义上的依附性家众,也不是作为私家财产的奴隶,更不是庶人,“私属”是一个法定的特殊身份人层。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领域正在发生着一种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体现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墨竹画艺术创作特征。中国人学画要从临摹入手,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意味着艺术家创作构思任务减轻和难度的降低,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降低了画家对艺术构思的依赖性。如此,画竹“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般所说的鼓是一种乐器,在古代又有比较独特的用法,近18000枚悬泉汉简简牍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此类信息.悬泉汉简中与"鼓"相关资料的整理,不仅可以复原汉代的"鼓令",而且可获得一些未曾知道的信息.在悬泉置的日常生活中鼓用于接待,以敲鼓次数的多少告诉接待单位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竹叶、竹茹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洪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8):48-49,72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竹叶和竹茹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其提取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竹叶大于竹茹,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竹叶强于竹茹。由此说明竹叶和竹茹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与总黄酮含量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Fluidized-bed pyrolysis of waste bambo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mboo was a popular material substituting for wood,especially for one-off commodity in China. In order to recover energy and materials from waste bamboo,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pyrolysis were studied by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It implied that the reaction began at 190~210 °C,and the percentage of solid product deceased from about 25% to 17% when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400 °C to 700 °C. A lab-scale fluidized-bed furnace was setup to research the detailed properties of gaseous,liquid and solid products respectively. 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400 °C to 700 °C,the mass percent of solid product decreased from 27% to 17% approximately,while that of syngas rose up from 19% to 35%. When temperature was about 500°C,the percentage of tar reached the top,about 31%. The mass balance of these experiments was about 93%~95%. It indicated that three reaction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pyrolysis of exterior bamboo,pyrolysis of interior bamboo and secondary pyrolysis of heavy tar.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作为战国时期的出土材料,对我们研究先秦的语言状况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训诂、语法的角度对其第四辑的四个结构助词"之、所、者、是"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以探索和反映先秦文献中结构助词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