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79):18-1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自传性小说。作品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慢慢体味。中国学者研究这篇作品时往往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本文受日本学者濑沼茂树的研究的启发,试着探讨小说中"我"的心灵之旅。得出一个结论:作品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另外,心灵也是现实的折射。心灵的旅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现在的人们是极其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病榻遗言》是明穆宗在位时期最后一任首辅高拱的回忆性著作,是高拱对发生于隆庆年间有关隆庆遗诏、高拱本人与张居正和冯保结怨,以及王大臣案件的回忆性表述。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关系人,此书的价值巨大,给很多历史事实提供了佐证,但是由于此书是高拱在与张居正和冯保政治斗争失败后所作,所以书中有许多对张居正、冯保的恶意诋毁,也夹杂着许多高拱本人的臆断,导致在记载中出现了许多不实之处,影响了此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牧野作家群中,王春花、尚新娇、张卫红三位女散文家的作品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王春花的《最后的守望》隽永大气,尚新娇的《空的那些》婉约清新,张卫红的《红袖添香》绚丽优美。女性意识的自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她们创作文本的共同特征,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对之进行审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夜深了。惨淡的灯光肆意撕扯着我薄薄的影子。这时的我心情极其烦恼,就连地上一块并不显眼的石头.我也要跟它过不去——我提起脚把它踢进了垃圾堆里。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坛上,残雪以先锋写作而知名。她的新作《最后的情人》延续了其惯有的特点,即作品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或结论,属于潜意识流动。但与其前期作品比较,又表现出新的变化:(1)故事的主要场景移到西方。但又不局限于西方,小说中空间、人物是杂合的,西方与东方(不管是文化、精神或行为方式)处在一种浑然的、但又不互融的矛盾状态;(2)有意识地使用了魔幻手法,甚至整个故事的线索都很难用常态思维进行概括;(3)在思维层面上,有了明显的西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范香果《最后的堡垒》是一部有关社会问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教育的高收费、贫困学子无法就读等教育问题为焦点,抨击了现行教育体制——这个我国改革的最后的一个堡垒,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竭尽全力帮助、引导青少年,寄希望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寄希望于各级领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表达了作者忧思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作品在写作上,文气贯通,结构井然有序,浓浓的政论性.间或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它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史传文学史上,《左传》无疑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史学著作。它以其简练、独特的心理描写揭示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凸现了个人的心理动机在历史事件中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史学叙事模式草创之际,《左传》独特的心理描写不仅在史学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叙事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犹大     
李黎  裴宝 《课外阅读》2007,(2):25-25
这可能是个真实的故事,也可能是个寓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篇幅较长的自读课。课文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教育进一步得到重视以及环境艺术装饰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继续熟悉与研讨文艺复兴时代的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1564年)与达·芬奇(1452—1519年)、拉斐尔(1483—1520年)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家三杰。他的《最后的审判》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派》同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三大杰作。  相似文献   

11.
《杯酒留痕》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颇受评论界关注的一部作品。对该部小说有关宗教、历史、伦理等人文元素的研究是读者关注的重点。为此,尝试切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分析和阐释小说中凸显的狂欢化色彩。主人公文斯、雷、伦尼和维克参与的闹剧场景不仅是对公认的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举止礼仪和言论规范之"破坏",而且在本质上形成了不同于喜剧的狂欢效果,他们共同过着脱离自己常规的、颠倒的、反面的狂欢化生活,在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行为中完成了整个送葬的仪式。  相似文献   

12.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肖邦《觉醒》与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3部中篇小说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对比 ,探讨她们作品之间所涉及的女性自我意识这种共同话题 ,以及在共同主题、共同形象和可能的共同来源上的相似和形成这种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清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一部深受中国读者大众喜爱的作品,但在无数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它描写的那份充满激情的超凡脱俗的非维多利亚式的爱情,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品除了作家笔下的清雅脱俗的爱情描写外,还有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思想对作家及人物的价值观、爱情观及生存观的潜在的也是更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语道出了"行"的源头,即人之身、心之性。虽说掣肘"行"的外物繁多,但决定其走向的,仍是心性和心能,德者德行,卑者卑为。可如今,竟现身一套戏法:给德颁了一个大红折子,以德换币,以币彰德,繁殖出了一大堆"道德银行"和"道德富翁"来。 2003年11月5日,首家"大学生道德银行"于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挂牌营业。该院的  相似文献   

19.
郭敬明自初期发表《幻城》始,其精神历程走过了"幻城时期"、"星光大道"、"长大成人"这样三个时期,而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也就是他个人精神游历过程的显现。  相似文献   

20.
《大话西游》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大话西游》的狂欢化的书写策略诸如,戏仿、脱冕、狂欢化的广场语言等产生了文本的狂欢化审美效果,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狂欢化”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