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德育"实质性低迷"的原因虽不是单质的,但是道德信仰的缺位却是现当代德育不能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道德信仰为终极价值目标,从提升主体的需要出发,注重其道德意义体验和情感培养,加强德福一致的幸福观培养应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礼俗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具体承载方式,在传统社会事实上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通过情境化、仪式化等形式强化个体对国家、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通过仪式参与、情感体验等柔性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推动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创新,需要在深刻体认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直面传统礼俗文化实践的现代误区,从回归本真生活的哲学立场出发,推动现代礼俗文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场域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习惯以德育思维审视学科德育,即着眼于挖掘各教学要素蕴含的德育资源。这虽然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科德育,但也使它陷入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出现附加式的学科德育,忽视教学方法的德育价值,忽视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遮蔽教师完整意义上的育人责任。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这是制约学科德育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德育视角转向教学伦理视角。因为教学是一项道德的活动,合乎道德的教学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教学的道德性应该是学科德育的内在要义。进而,实践学科德育要求教师立足并实现教学的本体价值;发展教学伦理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者的角色;关注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积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4.
国家、族群之间的文化或文明冲突,代际的价值共识破裂,个体生命意义感和道德信仰的缺失等都是德育工作面对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典型问题,因此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与教材非常重要。对于进德育课程与教材的传统文化,可以从文化信仰、说理方式、共同记忆和历史遗产等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和教材将有助于学生以“文化自觉”的状态参与世界格局的“文化共生”,促进价值沟通和群体圆融,促进个体的意义追寻和信仰生成。就内容而言,需要融入的有作为中国文化认知的框架性内容、作为德育课程依据的原理性内容以及作为不同学段培养重点的实践性内容等。就融入的策略和原则而言,政策研究和开发设计需要对不同融入方式的效果和前提有准确把握,处理好古今意义的有效关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质量。  相似文献   

5.
范雅茹 《学周刊C版》2023,(9):151-153
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德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二是培养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的需要;三是培养和提升道德观察力的需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将德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几个有效途径,分别是:引导学生思考、感受思想文化以及道德信仰与美术的关系;结合地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校园美术长廊建设;在创作课程中加入传统元素;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安排学生课堂创作。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小学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德育,以德育促教育,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实践不足、法治教学枯燥、文化渗透匮乏等方面,为提高德育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现存问题入手,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阵地,在德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强化情感教育,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开展德育渗透。文章分析了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小学德育的不足,探索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7.
宋岭 《教育科学》2022,(4):15-21
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及其在其他学科的渗透,道德具身性和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潮。具身道德超越了理性、认知与直觉、情感的二元对立及这两方面的机械相加,强调道德根植于身体及其在世行动和经验,基于此的具身德育关注道德主体寓居于周遭的具身化存在与发展,为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抑身扬心和种种割裂问题提供了路向。但具身德育研究尚处于初始建构阶段,存在着深度和系统化不够、缺乏与已有德育理论的对接、忽视文化特殊性等问题或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德育思想,并基于多元的证据、融合的方法和开放的视野,系统化建构更加坚实的具身德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有对接渗透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文化融合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学习相对接,创造崭新学习起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和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组织一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学习活动,适时引入古诗词、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够开阔生本学习视角,形成崭新教学切点。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使命,教师要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9.
略论德育视角下的个性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德育中的个性培养是一种从德育视角出发,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活力、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模式。个性发展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需要,个性培养是“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缺乏科学认识,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模式。我国高校应根据实际,从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低效性,是研究者、学校教师及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推促着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德育问题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文章从现象学教育学出发,对当前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德育过程优化:丰富德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改进德育方法,运用理解、关心、尊重儿童的德育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反思德育效果,树立长远的德育效果观。  相似文献   

12.
从基础理论的视角看,道德认知是认知理论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契合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着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道德认知过程缺乏主动性和道德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等问题。认知理论视角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包括实现德育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效结合、加强主体性教育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就是大学关系文化.关系文化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大学关系文化中的关系网络与信任对大学德育工作及大学德育环境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关系文化在德育中的功能,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对大学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具身道德从身体与环境相互嵌入的角度出发,注重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构造、身体洁净、环境及仪式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具身道德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德育理念的人性化、德育内容的实践化、德育环境的情境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来整体认识和衡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采用平等对话的态度去寻求外国文学中道德因素与中国道德传统的交流和汇通,用整体的、历史的眼光把握其中的德育因素,才能有效地结合社会主义德育要求的实际,推进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是高校德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高校德育创新离不开学科交叉,高校德育问题的多维性、德育实践的创造性、德育专家的互补性、德育学科的发展性都需要学科交叉,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德育创新的进程,是高校德育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审视当前学科德育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常从“相加”理念出发来理解学科和德育的关系。这种定位给学科德育的开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异化、教学内容偏差以及教学方法偏颇等问题。对此,学科教学需要重回育人原点,树立指向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关注教学方法的道德性,从而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丰富道德体验,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化—个人视角对教师研究的考察发现,教师认为教师研究应是针对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有密切联系且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研究,教师从事研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情意等方面的素养,注重合作研究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教师研究。但教师们在是否所有教师都应成为研究者、自身经验与教师研究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认识分歧或模糊,并反映出教师研究的深层制度障碍。从文化—个人视角出发,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需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培育教师研究的良好条件;理清经验与研究的关系,解决教师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正视深层制度障碍,建立对教师研究的合理期待。  相似文献   

2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关涉的价值命题.《大学》对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及其塑造的逻辑进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世界.从德育的视角出发,将核心素养研究根植于中华民族明德修身的文化母体之中,在明明德的价值理想和德育次第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践逻辑互相印证的过程中,深度发掘其道德意蕴,对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