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与接受及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用" 1示范法"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注人道德的养成,这是道德教育的本然使命。然而这一本然使命在现行道德教育实践却屡屡遭到放逐。道德教育不但不注重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甚至道德教育本身也日渐成为不道德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对本真的道德教育的反动与悖离。换言之,道德教育已走入了困境。而走出道德教育困境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一种新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过程向度上,它坚持以人的方式把握人,注意道德教育过程本身的道德性;在目标向度上,它以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它力图构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圆融统一的内容体系。  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应从道德发生中去寻找,道德发生中蕴藏的交往实践正是道德教育的本源。当代道德教育应有交往实践理论的支撑,走出道德教育困境需要实施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科尔伯格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构设道德两难困境,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有力推手。但在实践应运过程中,却存在着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动的实践困境。将VR技术引入到道德两难困境创设之中,通过构建虚拟性道德场景,可推动道德两难困境的应用,实现由主体缺场向主体在场、由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由道德建构向道德解构的实践转向,从而推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教育的发展,使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真正实现知情合一、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中小学道德教育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展路径的定位失当,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反思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强调以关涉普通人的道德教育为追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道德实践为主要方法,重构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的"神化"和"物化"曾是道德教育的指向。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是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实践本性的人之生成是道德教育之指向。"做"才能成人,人要"成为人",必须学习"做人",必须讲究"做人之道"。生活论意义中的"成人之道",是使道德从远离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的抽象理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回归为人类生存的自觉意识,它所关注的是怎样使人活得更像一个人,它所确立的是人的生活原则和根本方向。走上道德所铺设的成人之道,偶然的人才可能转化为必然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立身行事思想的析出,源于惯常家庭伦理的生活实践和基于制度与乡俗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德性基础为慈善与宽容、谨信与诚意。在不言之教的道德行为中,颜氏立论行胜于言的道德教育实质及如何道德之应然路径,不啻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固本培元"之可能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特别是国家道德教育在于"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蔡元培认识到培养人格必须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教育的“合法性”——涂尔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和利益始终是对立的,道德教育遭遇"合法性"危机。因而,道德教育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学术界当前急需回答的问题。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道德三要素的分析,及从心理学与教育实践视角对道德三要素何以可以培养的论证,为我们回答道德教育的"合法性"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本针对社会道德观念、道德风貌的变化和道德价值体系多元化现象,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道德教育必须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改善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道德困境,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政治哲学困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西方政治哲学主流话语的影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解亦呈现出明显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特征。由于对个人权利这一逻辑始点的过分强调和推崇,导致权利与道德分化,道德教育的本体不可避免地被功利化;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导致规则僭为道德,规范人取代德性人,道德教育也因而丧失了引领理想道德人格的现实基础。鉴于此,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应该建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意义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的审思和道德教育突然的分析,也是对道德教育未来的憧憬和道德教育应然的向注。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真正承载者,它表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之存在本身的目的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通过道德教育促使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并实现“理性(人)为自己立法”的目的。在道德教育中离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将变得“不道德”。  相似文献   

20.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